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亲子共读书当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龄前期的孩子,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探索的敏感,他常常用其独特的视角向大人提出许多奇异的问题,有时也会用一种令大人匪夷所思的方式表达他的见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尚未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教育,他早已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接受各方面的濡染,从咿呀学语到坐爬走跳,再到表达欲求、学会相处,在游戏中表现个体存在的价值,孩子每迈开一步,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我的观察与记录中,我看到了生命早期阶段那个属于孩子的纯粹世界,在这里,一朵云推动一朵云,理念的多元演绎与碰撞此起彼伏,比如孩子生活在时间之外,你越是用大人的快节奏要求孩子,孩子越是生活得悠闲自在,从容不迫,仿似他早就懂得了生活的慢艺术。
  当我给牛牛讲读一些小故事之际,他来到了幼儿园这个起点,此一阶段主要是以游戏生活为主,辅之以简单的知识渗透和习惯养成,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之前念念不忘的亲子共读似乎还不能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不知不觉间,孩子开始读一年级了,对他而言,这将是全新的旅程。读幼儿园时,每天都能够听到来自孩子的大量“为什么”,但进了小学之后,这种追问的习惯慢慢从他的视线中消退,我此前的焦虑如期而至――教“学”分离、学科壁垒、知识碎片化等无不造成了孩子成长的去整体性、去真实性、去生活化,生命遭遇如此割离感,往往会无所适从,迷失方向。或许,过去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只是大人的一种选择,对孩子来说,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直到有一天,我们在一个书摊上看书,牛牛自己挑了他喜欢的枕边书――《科学家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具备规范性与趣味性,倒是多了一点技术性的急躁,然而,既然孩子喜欢,我也就只能把其当成“故事”来讲,每晚睡前讲读一位科学家的故事,将用47天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听读之旅。
  积极预期,只为丰富。身处学校这个场域,深谙学习生活的单一,如果一味依赖课堂的填鸭式说教,缺乏从内容、动机与互动这三个维度进行整合的学习活动,每个孩子确乎只能深陷于题海而无法自拔。从小学知识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这一现象看,孩子的学习兴味有可能过早地败坏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并非好事,其实,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尽力保护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望,为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成长环境。皮亚杰认为,人之所以能掌握知识是因其能对相关内容进行组合与排序,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而弗洛伊德的人类驱动理论则也间接地探讨了学习的心理建构过程。这个结构的形成,最好经由孩子的自主建构,方能固化为其智慧的底色。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良好的陌生感,他每遇新奇事物,总会保持持久的兴趣,并通过其独具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从孩子所说的话中,我们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尽管孩子的话有时不合时宜,却往往能够把亲子间的对谈引向纵深。虽然此一时期的孩子因识字量不多,言语表达滞后于思维反应,但细心的父母能够从孩子断断续续的表达中发现其全视角思维的妙处。
  孩子的生活视野必须足够丰富,他才能淬炼一种健康的心理图式,这是与其生命本色相契合的。假如孩子在生活中缺乏活力、缺乏探求的敏感,大人就必须反思孩子所处环境的诸多局限性,同时也要反求诸己,看看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是否有问题――如果大人常用命令式或结论式的话语方式对待孩子,势必与孩子的商榷式或过程式思维模式相冲突。在我为牛牛讲第二个科学家的故事时,他听得津津有味,时而捂着嘴偷乐,时而遮掉耳朵偷爽,时而很期待接下来将发生的事。当他急于想知道下文的时候,我一般会停下来,先问一问他的想法,而后才接着讲下去,当孩子听完那些细节之后,他会设身处地地表示出惊讶或困惑,在这里,我能判别他对哪一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这为我下一阶段讲读的调整提供了一些依据。比如,每个科学家的故事大同小异,对此,我必须进行取舍,该强调的地方,要放慢语速,绘声绘色;该略去的内容,则一语带过,绝不拖泥带水。讲故事的时候,我一般用本地方言进行串讲,若遇人物对话,才用普通话,这也是为了平衡一下孩子的语言环境,毕竟,孩子在课堂上全部用普通话,若课余的交流不用本地话,则若干年后孩子是无法用本地话顺畅交流的。每一次讲故事,一般需要二十分钟,这段时间的听读,对丰富孩子的生活视野是极有助益的,有时讲完之后,大人已累极,而孩子却高兴地入睡,不亦快哉!
  问题意识,保卫想象。孩子本身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完善着其认知结构,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他又会提出其他新问题,他借助问题域的串联来构建其内在的心理秩序,对此,大人要有所觉察,进而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而不能用搪塞或管制的方式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问实质上是其想象力丰富的直观体现,或许有人会觉得孩子的问题大多属于幻想式的,没有太大的意义,其实,孩子应该属于“创客”群体的生力军,至少这些毫无成见的创想帮助孩子完成了其对现实世界的解码,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对接,此中,要避免套装知识对孩子连续性能力形成的限制,更要避免各种应时性的检测对孩子内在能力发展的破坏。在讲每个科学家的故事时,牛牛一般都会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提出三五个相关的问题,每当这些问题提出之后,我都会与他进行简单的交谈,有时他会联系自己所学到的内容进行质疑,有时他会联系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
  孩子的思考不受各种条规的束缚,他的话语中有许多值得沉思的内容。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故事,我顺便拉扯了一些有关宇宙的话,待至次日晨间,父子俩便谈论起有关“黑洞”的问题。问题首先由牛牛发起,他一连提了三四十个问题,弄得我有点招架不住。他问:“黑洞是怎样来的?我想把它炸掉。”我惊讶地说:“它在遥远的尚未被科学家发现也没有人能到达的地方,或许是星球爆炸之后产生的。你把它炸了,它会变得更强大。”他感到意外,又问:“为什么?”我解释说:“就像一个小洞,你炸了它,它会变成一个大洞。”他听后,继续追问:“星球为什么会爆炸?”我说:“它自身膨胀到无法再膨胀时,就会爆炸。”他对其中的一个词不理解,便问:“什么是膨胀?”我赶紧回答:“就像这个面包,它受热就会变大。”他回到刚才的问题上,说:“什么东西都会被黑洞吸进去,那该怎么办?”我只能说:“你不去惹它,它就不会惹你。”没想到,他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他又问:“什么是能量?它是哪里来的?”我敷衍着说:“物质本身就具有的,就像瘦的人能量小,胖的人能量大。”他反问我:“但是有些不胖不瘦的人比胖的人力量大。”我有点不耐烦地说:“说得挺有道理的,当星体爆炸时,它膨胀到一个极限之后,就会塌陷进去,产生超强的吸力,结果形成黑洞的巨大能量团。”他最后说:“它自己吸进去吗?是它自己升级了吧。”就这样,父子间一次不经意间的谈话,使我深感自身学力有限,而孩子的这种天性不应该被遗弃,反而应该得到保卫,唯有如此,他才能在未来成为一个善于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你若快乐,花自盛开。当生活有所期待的时候,生命的丰盈感就会为之增强,特别是在喧嚣的当下,孩子更需要具备充盈的精神生活,方能举重若轻地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与考验。从小就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这有助于培养他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因平衡而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有一次,因为作业太多,他抄完这个,又要抄那个,由于写得慢,语数两科的作业要折腾一个多钟头,加上美术作业,结果连续三个晚上没有讲科学家的故事,直到第四晚,他说要补讲,于是,我一口气讲了四个故事。当我讲到爱因斯坦在童年时被别人嘲笑时,牛牛特别关注地问:“后来,他读书厉害了,别人还嘲笑他吗?”起初,我说不知道,后来补充说:“别人不再笑他了。”他听完这些故事之后,躺在床上,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嗯!太舒服了,我终于可以睡觉了。”他满脸惬意,此刻,该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孩子的欲求是多向的,也是比较容易满足的。看看这本枕边书,讲的时间还是很长的,有时竟也找不到好感觉,倒是孩子的追问触发了我的热情。讲到那位坐在轮椅上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时,我先跟牛牛说书架上有一本他写的名著《时间简史》,这时,孩子马上活跃起来,大呼小叫的,接着他摸着书脊,看那几个字,然后高兴地说:“这么好啊,原来我们有这本书。我要先看一看,语文老师说,读课文时要先预习。”当听到霍金一直坐在轮椅上时,他说:“好可怜的科学家啊,他为什么会得病,这种病治不好吗?他什么时候生病的?这病怎么这么厉害?”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知道了,他一定是玩游戏的时候弄得腰酸背痛,天天玩,就得了这病,这有没有道理?”他的疑问,他的猜疑,他的理解,无不给亲子共读带来了几多情趣。
  只要“教育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这一理念尚未在实践层面获得广泛的认同,孩子的精神底子之夯实就会比较艰难。如果孩子顽皮到令人头疼的程度,则意味着他的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他也试图用“阻抗”引起大人的注意,为此,陪护孩子,解读生命的秘密,发现孩子就变得异常重要。有时,枕边书对孩子来说显得很奢侈,一旦大人缺乏耐性,就很难与孩子一起形成共读的习惯,而孩子经由累积、同化,向顺应、转换的高级学习形态过渡就无法实现。牛牛的一年级生活即将结束,我问他这一年有什么收获,结果他罗列了其最喜欢做的一些事,其中说到喜欢看书,而他的小书房里,摆满了随手可得的书籍。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09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