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荷塘月色》三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上。《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突出了自己的空间转移轨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浑完整的结构。将诗歌创作手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文中处处是景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赋予荷叶灵动的美。又由于荷叶姿态十分舒展,所以作者用“舞女”来修饰。这样的比喻既显现出了荷叶灵动婉约的一面,又使人将荷叶与舞女联想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粒粒明珠”――像明珠一样晶莹洁白;“如碧天里的星星”――白花在绿叶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烁,像碧天里的星星眨眼,因为是“零星的”,所以用了“点缀着”,这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荷花的,描绘了一副色彩缤纷的荷塘月色图。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优美、生动,它能给我们很多美的感受,同时也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音乐美:叠字的巧妙运用
  《荷塘月色》多处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例如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日”原本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名词,这里用了“日日”,表明经过荷塘次数之多,对荷塘的熟悉程度之深,重叠后有一种强调的意味在里面。“渐渐”表明时间之慢,这实际上也是“我”当时艰难度日的心境的写照。
  第二段“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中的“蓊蓊郁郁”是双音节叠词,突出了夜晚荷塘的孤清冷静,更烘托出了“我”的心绪不宁。第五段专写月色,用“月光如流水一般”总领,“薄薄”写出了荷塘雾气笼罩的朦胧之感。“淡淡”和“弯弯”写出了荷塘的光影交错,意境优美。
  总之,全文中叠字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深厚的语言修养,也充分反映了汉语叠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音乐性、丰富性、形象性。
  三、结构美:明暗线索交织,营造环形结构
  1.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烦乱不安。面对混乱的现实,作者不知该如何抉择,心中苦闷无比。作者在彷徨犹豫之际想到了荷塘,“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作者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或许就是他的理想中的乌托邦,文章的4――6自然段就是作者寻找宁静的产物。然而在寻找宁静的过程中,作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足见其内心的落寞。理想终归要回归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的内心波动其实也是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写照。这种心态反映在文章中,就好像是画了一个圆圈。
  2.寻静――宁静――不宁静
  作者为了寻得心灵的宁静,才“披了长衫,带上门出去”,一人行走于荷塘月色之中,陶醉于这无边无际的荷塘美景之中,希望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暂时解放。“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是作者真的能通过这一隅荷塘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切的美好愿想终究是要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的。作者的彷徨、无奈表现了在动乱年代不甘随波逐流却又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境。作者的内心从寻静到获得暂时的宁静,再到回归不宁静,恰好形成了一个环状结构。
  《荷塘月色》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写景散文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更是由于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都一一外化在笔下的景物之中。《荷塘月色》的画面、音乐和结构无不美轮美奂,值得不断品味。
  张兵,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48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