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心灵的“牧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为人师时,我们或曾在誓词中说:“以灵魂唤醒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慰藉心灵;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引智者,是引导学生心智日趋完善的人生导师。古语也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解决心中的诸多疑惑,做孩子的心灵煲汤师,对于“特异学生”尤要如此。
  为何要称“特异学生”呢?当代“90后”、“95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往往是自我、叛逆、个性、非主流、不独立……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带有叛逆,在他们看来:对立就是独立。这些学生在主流群体中显得“特殊”和“不同”。作为担任多年班主任的笔者认为,比起以往把这些学生叫做“问题学生”,“特异学生”的称谓更符合他们的特征。这类学生在心理、行为、习惯、品德、学习等方面,当属“暂时”不符合要求,这不是不可调和的与社会对立的矛盾,通过引导、教育,是能与校园道德环境相一致、相协调的。
  如何才能较好地教育、引导好这些“特异学生”呢?笔者认为要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
  一、做有思想的“教育家”
  教育工作者对待“特异学生”,除了要沿用丰富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还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要时常告诫自己,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和学生前进的步伐,做一名理性的、有智慧的班主任。
  校园是一方净土,我们不能将学生置于社会之外,更不能针对性地对“特异学生”进行道德绑架。因此,要避免给特异学生传递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和完美的道德典范,或只给他们呈现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否则,德育教育工作将与现实生活脱节与“特异”学生实际脱节,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毕竟,学生不是生活在寓言和童话里。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写道:“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培养学生热血正义而非冲动莽撞的品质,分辨是非而非盲目愚善的能力。
  二、做会创新的“研究员”
  对于“特异学生”,我们不能选择避开,但是可以选择教育方法和改变教育观念。以往,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点亮他人;如今,学生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叛逆,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携手进步。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特异学生”,研究他们不当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和来源。
  对可能对“特异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来源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家庭来源性,如学生的家长、家风、家教等;师长来源性,如老师的失当教育行为,不良行为、言语等;社会来源性,如重大的社会事件、特别的社会现象、不良的社会风气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来源,深入了解和研究,找寻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便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节省很多“盲人摸象”的力气。
  三、做能务实的“多面手”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无论是关爱还是要求,都一定要落到实处,否则会浮于表面,不见成效。对于“特异学生”,班主任更要做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甚至做学生的“父母”。
  做“良师”。这里的“良师”并不意味着老师一味做“老好人”,还应有严格要求。荀子说“爱之勿面”,其深层内蕴是:关爱学生的同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教育离开严格的要求,便不成为完整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爱中有严,严中透爱,爱而不严,等于放纵;严而不爱,学生敬而远之,对班主任的要求就会置之不理,达不到教育目的。对学生的错误要坚持原则,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决不搞下不为例。
  做“益友”。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处境,放下师道尊严,微笑面对学生。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耐心细致,善于换位思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一些微笑,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信赖我们,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特异学生”比起普通的孩子更缺乏别人的关爱。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怀,把关爱之情渗透到班主任工作的各个细节中。笔者在班级工作中:天气变化,会关照他们增减衣物;室外运动,会嘱咐他们安全锻炼;学生生病,会带他们看病吃药;放学回家,会反复强调交通安全;学生情绪反常了、头发指甲长了、衣服鞋子脏了……也总会问上几句。这样,这些学生都敢于并乐于接近老师,还能与老师积极互动,反过来关心老师,长此以往,他们渐渐融入温暖的氛围和友爱温馨的班级里,变得不再那么“特异”了,他们身上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做善反思的“实践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在教育“特异学生”时,我们难免方法不对,处理不恰当。所以,要善于反思,善于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实每位教师做班主任时,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甚至会有失控的时候,特别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的“特异学生”,更是会用惯有的思维定式来判断和处理问题。记得一天课间休息时,一贯表现欠佳的张某与同学发生了冲突,笔者迅速赶到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开小差,作业总是拖拉,现在居然发展到打架……他似乎委屈得要落泪,想要争辩什么,笔者很武断地打断了他:“还要狡辩?你总是给班级制造很多麻烦,先到办公室再说。”经过了解,笔者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个同学关后门时,是用脚狠踹的,张某让他关门轻一点(班规要求大家爱护公物,特别是后门笔者关照过已经松动,有待修理),那位同学却说张某多管闲事,并辱骂他,才有后面的冲突。事情确实不是张某引起的,那位同学应该负主要责任,而笔者却当众厉声批评了张某。笔者陷入了沉思,最后笔者决定有错必须改过,否则,学生的心理该受到多大的打击啊。后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笔者向张同学道歉,并且表扬了他。张同学眼里闪烁着泪花,班级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以教育者遇事应冷静,勤于反思,善于自我批评,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行为偏差的“特异学生”,要用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总之,尽管这些“特异学生”稚嫩、轻狂,但心灵单纯美好。教育工作者要以爱为出发点,严格要求和科学引领他们前进,做学生心灵的“牧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58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