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认定机制不完善,对受助学生不够关心等。本文就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展开论述,主要讨论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育人体系 完善对策
  我国通过实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此体系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但在体系实施的同时,伴随着资助资格认定难、受助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受助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现分析我国高等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目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资助资格认定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是通过学生申报并提供家庭贫困证明确定资助名单,这种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例如:第一,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确定学生真实经济状况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学生只要提供贫困证明就可以得到资助,可能存在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的现象。第二,国家提供的许多资助是无偿资助,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贫困补助金等,而且获得资助名额的程序相对简单,这就使得一些同学为了获得补助金而提供虚假贫困信息或夸大困难的现象。第三,我国对贫困学生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一般在当地民政局盖章认定即可,而且没有相关部门对贫困与否进行核实,这就使得一些事先得知资助信息的学生早早准备好材料,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因为材料没有及时准备而失去受助机会。
  1.2受助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受助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其能力可能相对其他学生略显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有限,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培养能力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通常局限于劳动型岗位,如整理图书、维护校园清洁、帮助老师整理资料等,这些工作往往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这些工作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受助学生无法通过勤工助学机会提高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面临更大困难。
  1.3受助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受助的大学生生活环境往往比较恶劣,使得他们存在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交往,抑郁敏感等诸多心理问题。受助大学生通常从小生活都比较贫困,刚刚步入高校的他们可能会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吸引,他们可能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也可能乐衷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有些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滋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敢与人交往,总是躲在角落,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总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不同,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一些心理咨询处帮助这些同学走出误区,但这些同学往往不敢走进资讯室跟老师说出想法,这就使得这些同学得不到有效帮助。
  2.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
  2.1完善资助资格认定机制,帮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资助资格认定在资助贫困学生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关系到真正贫困的学生能否得到帮助,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帮助。
  学校可以通过优化完善资助资格认定机制帮助每一位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帮助,首先,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贫困等级划分,在学生上交的贫困证明上要求注明贫困等级,学校要严格按照贫困等级资助受助学生,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帮助。其次,学校可以成立相关组织对学生提供的贫困信息进行核实,可以通过了解受助学生日常的消费水平,或者通过周围同学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所在地区的当地民政部门进行了解。另外,有些同学可能爱面子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家庭情况,学校要通过了解,主动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2.2丰富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相比于直接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通过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更有意义。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且不会因为获得资助而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同时受助学生还可以培养各方面能力。各个高校可以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使更多学生获得受助机会,同时,学校要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不要局限于劳动类型,例如:学校可以为受助学生举办一些创新创意大赛,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可以与社会相结合,利用假期让受助的学生走出校园,到一些与其所学专业一致的公司进行实习,或者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入社区、走入敬老院或者福利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不仅帮助受助学生早日熟悉就业环境,还培养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
  2.3关注受助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受助学生往往会因为生活贫困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可能因为经济方面的不足而将自己全盘否定,因此解决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资助贫困学生的重要方面。首先,学校可以为受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为他们做一些心理评估,当然这些评估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与其他同学不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通过受助学生的活动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估。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心理知识的普及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给受助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技能。与此同时,良好的交往环境对帮助受助同学起到积极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成员、班干部和党员等的作用,使大家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交往环境,同学们互相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3.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的体系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资助资格认定体系不完善,受助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受助学生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应当真正重视这个体系的实施,完善制度,关心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媛.德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J].才智,2015(26):169.
  [2]赵聪,江俊涛.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创新高校资困助学模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6):177-177,178.
  [3]张彬,陈晓梅,党林夕,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5):72-74.
  课题名称: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科研项目;课题编号:XGNH2015-C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160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