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家校合作共育新人的指导标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守则就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就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
  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新版《守则》相对于旧版有着很大的变化。
  新版《守则》全文九条282个字,采取“总分”形式,每一条先有一句总体要求,再分述具体要求。与2004年版相比,新版《守则》对学生的要求更加具体细化,富有操作性,减少了原来较为抽象的和笼统的要求。可以说新版《守则》适应了新时期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更加有效地从“做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落实新版《守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如果我们把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新版《守则》相对照来看,学生们的大部分核心素养与新版《守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热爱祖国”“勤俭节约护家园”的内容要求,有助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好学多问肯钻研”“乐于科学探索”,体现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的追求;“自强自律健身心”“文明绿色上网”,与学会身心健康、审美情趣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其中,“低碳环保生活”“坚决远离毒品”等要求,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对中小学生的保护。
  所谓守则就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就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新版《守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落实《守则》的关键是养成好习惯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共识。但良好习惯应该培养哪些方面,人们却不一定能精准把握。新版《守则》对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好习惯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及核心素养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我曾经主持教育部的习惯研究课题长达10年之久。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这三个方面的好习惯的基本指标都在新版《守则》中明确和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标准。
  例如,新版《守则》第6条“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第7条“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可以视为做人习惯中的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指标的具体体现。
  新版《守则》第4条“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第5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可以视为做事习惯中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指标的具体体现。
  新版《守则》第2条“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可以视为学习习惯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指标的具体体现。
  新版《守则》中做人、做事、学习等习惯的表述与要求不仅具体明确,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遵守这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做事的技能,然后再通过做事逐渐悟出做人的道理。
  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步骤强调要明确规范,标准具体,而新版《守则》刚好符合这个特点,它不仅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习惯指标,更是细化到“自觉礼让排队” “红灯停绿灯行”“不比吃喝穿戴”等具体的日常行为。所以说,学生学习和遵守新版《守则》的过程其实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43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