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教材解读再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已成为主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笔者认为除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外,应该在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资源方面对教材进行解读再认识,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文体的解读再认识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正因为文体的定义界定如此宽泛,所以一直以来,对文体的确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大卫・罗智就曾指出:文体的概念是所有文学批判者心中最扰人的词之一。对此,哈蒂姆和梅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体是文本作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它包含了两方面特点:(1)个人语言,即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用语习惯;(2)特定用语的表达规范。文体不再是指整个语言系统的特点,而是指在特定场合下某些特定语用者的用语特点。”换句话说,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它既表达内容和风格上的统一,也反映出了特定的社会现实。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文体是客观存在文体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的科学划分。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读写而读写就必然与“文体”有关。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等诸方面来说都需要尊重文体、继承文体、同时发展、创新文体、万万不可武断地“淡化”取消,而应加强文体研究,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教学中更不能忽视文体、“淡化文体”。我们要学会很好地利用“文体”这把钥匙,去打开解读文本之门,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文本解读再认识
  文本是教学根本,因此对文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进行解读再认识。但解读文本不是人云亦云,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为此,笔者认为解读文本必须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它包括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它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有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再认识,它包含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林语堂这样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由此看来,教师要真正进入文本,对文本认真解读,把握主旨,实现对文本的运筹帷幄,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读万卷书才能在教育上走万里路,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自己强大起来,丰满起来。其实,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富越深刻,你读文本才会读得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教师只有走进文本,和作者的心灵撞击,才能引起共鸣,而教师体会到了,才能进行有效引导学生。
  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文本主题的再认识,如《斑羚飞渡》主题是歌颂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除此外还有对肆虐捕杀野生动物的人类的无情鞭挞,嘲笑,讥讽;呼吁人类应该保护动物,与之和谐相处;斑羚飞渡的精神意义。
  对人物形象的再认识,如以《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为例,探讨孔乙己除表现出的“奴性”外,其“人性”中隐藏的“善”与“真”的一面。
  对艺术手法的再认识,如《雪》这篇散文诗,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雪的两种形象,应该是作者往昔青少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象征。
  三、课下注释解读再认识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注释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课文出处,作者简介,文本中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等。对于注释的解读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同时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入课本中的文本,课下注释有时出现歧义,如《岳阳楼记》课文第二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课文第四段“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课文第四段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等的解释,与文本原意不尽相符,应该理解为“既然这样,那么”,“香气”,“有时”更合理。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教材的解读,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多角度,深层次剖析,更能使文本真正起到参考典范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杨金平,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57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