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末的体育课是啥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前几年,我们的学校,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体育课相比几门主课来说,没那么受重视,因为这门课跟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现在不同了。在清末,国家开始办新学堂的时候,体育课也是相当受欢迎的,体育老师很难找,有的地方甚至得花大价钱从国外请。一个新学堂,如果能够开出体育课来,周围的学堂就都羡慕得不得了,尤其是官办学堂,往往是非开这门课不可。
  其实当年的所谓体育课,无非就是军事操练,从国外进口一些西式军装――大檐军帽、皮鞋、笔挺而且带线的衣服,看起来跟朝廷新建陆军的服装相似。学生装扮起来,把还留在脑后的辫子塞进帽子里,高高地拱起一座“富士山”,看上去除了帽子有点鼓,还是蛮精神的。
  上课就是排队,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老师还要挎上指挥刀,站在一旁喊口令,洋气一点的还有军乐队,鼓号齐鸣。
  学生上操会扛着木枪,偶尔也会出现几把没有子弹的真枪让大家开开眼界,大家踩着鼓点行进。
  至于后来我们习惯的田径项目、球类项目,统统是没有的,连非军事操练式的体操――当年被称为柔软体操的玩意儿,也是后来的事了。
  一个能开体育课的学校,操场是有的,但没有球场,没有跑道,更没有沙坑、单杠和双杠,能有一架秋千已经不错了。
  能教军事操练的人才,按道理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不缺乏,毕竟,自打和太平军开战起,淮军已经跟洋枪队学会了立正、稍息这一套,一喊“发威马齐”(forward march)就知道是齐步走,一喊“腾瑞特”(turn right)就知道是向右转。可惜,随着淮军的日益消沉,这套“鬼子”操练法,到了甲午战争时,已经差不多被忘干净了。
  甲午战争之后,朝廷再练新式陆军,不学英国了,改学德国。那时都说,普鲁士陆军天下第一,咱遵循古训,法乎其上,于是改辙了。这一改辙,口令和操法都变了,连齐步走时甩手的方式都不一样了。到清廷新政开始,朝廷鼓励大办学堂,但是新建陆军连自己都还没学太明白,自然没有人手出来理会学堂的事,于是体育老师就稀缺了。
  新学堂国文老师最多,遍地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教外语和数理化的就有些缺,但邻国日本大办速成师范,很快就供应上了,教得合格不合格另说。唯独这体育课,找不到合适的人教,不教还不行,因为办学堂是新政规定的大事,关乎官员的政绩。上司来视察,如果学堂没有体育课,拉不出一队人马出来列队,在军乐声中接受检阅时,脸上就会不好看。
  有趣的是,体育老师的稀缺,给了革命党人机会。那年月,革命党人留学日本或者流亡日本的非常多,其中一心向学者却少得可怜,不过,很多人喜欢学军事,正规的军校进不去,就去民间的军事预备学校。
  在那里,真正的军事知识也许学不到,但立正、稍息的军事操练却是会的。学成回国,要找个职业作掩护,正好去做体育老师。
  练会了军事操练的学堂学生,在革命到来的时候,还真就有点用。很多人受老师影响,多少倾向于革命。革命党人来自学堂学生的自有不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地响应者中不少是学生娃。
  当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当学监(校长),革命一来,清朝的官员跑了,革命军却还没有到,市面上人心惶惶。鲁迅就给学生军套上军服,扛上木枪和几把真枪,打着鼓,吹着号,在街上走一圈,谎称革命军已到,于是人心一下子就安定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5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