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洗牌之下,“互联网+教育”蕴藏哪些机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2013年底开始,我们见证了社会资本、精英涌向教育行业的波澜壮阔的场面。在千帆竞逐过后,2015年底互联网教育迎来资本寒冬。随着泡沫的破裂,互联网教育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大洗牌。这次洗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反思?大浪淘沙之后,又会明晰哪些规律和方向?“互联网+教育”如何真正解决教育的痛点?为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业内的几位专家。
  互联网思维在教育行业失效?
  记 者:互联网教育行业沸腾两年多,大量的互联网精英和社会资本涌入教育,给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目前来看,这一行业成功的企业非常少,大量企业中途折戟,似乎互联网思维在教育中失效了,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吕森林:我早在2014年就做了一个互联网教育企业数量发展趋势预测图:2015年互联网教育企业数量达到顶峰,2016年将开始逐步减少,其中少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被并购的机会,而大部分将面临倒闭或者垂死挣扎的状态,现在来看应验了。
  教育行业与出租车、餐饮行业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具有非标准化(课程内容千差万别,无法标准化)、低频(每学期只有一两次找家教)和高客单价(每个学生几千元到几万元)的特点。因此,无法像具有标准化、高频、低客单价的订餐以及打车服务那样得到迅速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教育培训产品时,选择周期有一两个月甚至是半年,而且对网络教育的不信任,导致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思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互联网思维强调极致用户体验,教育思维则认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立身之本;互联网思维要求用户高度参与,教育思维要求师生高度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场效应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互联网思维并没有在教育中失效,其中免费、口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极致等特性,在教育中同样适用。但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互联网要求尽可能快地开展,允许试错,在不断试错中成长。教育则不同,如果动作太快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而且在教育中不会采取小步试错快走的模式,因为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可能是巨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无论采用什么策略,教育培训行业的效果最快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钟和军: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互联网教育企业无法摆脱“提分、讲授教学”等套路,缺乏市场竞争和生存的能力。加之,它们要靠自身盈利模式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互联网+教育”看似潜力巨大,甚至体制内也有在线学习、翻转课堂、MOOC取代学校教育等声音。但事实上,K12教育本身就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尤其互联网教育产品所提供的内容,大多非并优质,也非独特,就更难抓住需求。就目前而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仍然集中在学校里。公办民办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与互联网教育企业间,或壁垒森严,或利益链条纠葛不清,政策上、管理体制上都难以促进真正有效的合作。企业如果纯做线上,一定异常艰难。能抓住家长的需要,却不一定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影响到学校,却不一定能影响到老师。
  在线学习效果不理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K12阶段,在线学习的潜在用户群体原本比例就不大,学生可用来在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很大制约。加之互联网上其他内容对未成年学生的诱惑力极大、交互性不足、日常缺少督促、学生自制力不强等,令多数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持久地进行在线学习。
  马铁鹰:互联网思维中最核心的部分,如专注、做到极致、快速迭代、免费、分享等要素,在教育中是受到认可的,但互联网人在教育上并没有做到这些。事实上,他们对用户、对客户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了。
  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用户数和用户的活跃性。作为家长而言,他们则更希望孩子能够在人的监督下,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为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为重要,教学的导向、任务的发布以及监督也很重要。尤其是K12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注意力和意识力都相对薄弱。作为培训机构而言,优秀教师是它们的核心命脉,所以断然不会将优秀教师“拱手相让”。所以,O2O就只能吸引一些微小、不明白的机构人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O2O并没有解决家教的核心痛点。
  马永纪:最近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洗牌,我认为核心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用户在选择这种决定几代人阶层的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优秀教师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其培养远没有达到淘宝商品那种大工业化生产的速度和模式。但我们对家教O2O平台也不必看淡,除了水分以外的真实流量,还是非常令人心动的。包括我本人,也有在这些平台上寻找优秀教师的经历。大众对教育服务的世纪强需就在那里,只要你给它一个火星,它就会爆燃。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原因还是产品没有真正打动用户。
  度尽余波,回头是岸。回眸来看,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扎扎实实为用户提供了清晰可鉴的价值。在教育这个复杂的业务流程里孕育了无数爆发的机会,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教育的伪需求和真痛点
  记 者:解决痛点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企业的使命。但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寻找教育痛点的过程中,反而掉进了深坑。从您的角度看,当前中国教育的痛点究竟是什么?
  马永纪:视痛点为自己爆发的机会,是互联网的成功经验。但在教育领域,这一招失灵了。究其原因,无外乎找到的痛点可能是伪需求(见“桶叔”的专文),或者用户在这个痛点上没有接受你的产品与服务。以教师为例,他的痛点很多,但是你要让他接受你的解决方案,即服务或产品,就必须仔细权衡用户改变行为的成本与代价。掉到这个坑里的企业恐怕是最多的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本质上都是经济的人。你需要他们做出改变时,必须给予他足以打动他的回报,我们概括为“杀手级应用”。似是而非的效果、遥远的愿景、行政的高压政策都是自娱自乐。
  吕森林:目前在线教育项目过于集中在儿童/早教、语言学习、中小学领域,尤其是中小学领域。自从猿题库、梯子网等进入中小学领域以来,引发了投资题库的热潮,大量题库产品出现。这些产品在内容和功能上,多属相互抄袭而缺乏创新,因此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而对在线教育需求度高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生等领域,却并没有太多关注。   除了迅速增多的在线题库以外,中小学答疑APP也一下子涌现出十几种,如学霸君、爱辅导等。实际上,中小学答疑市场的容量非常小,是一个有待培育的市场。盲目跟风后大量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加上消费者的付费习惯养成极为艰难,最后必然会哀鸿遍野。
  有些项目的选择和产品定位上也存在严重误区,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比如一些投资规模在数百万元的项目,却想做在线教育的淘宝。也有项目对所需资金和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如投资1000万元做试题库,由于对题库建设的成本认识不足,导致产品还没有开发一半,就资金链断裂。
  当前获得投资的多是互联网背景的企业,有教育培训背景的企业和人才获得投资的机会则相对少一些。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和教育培训高度复合的领域,互联网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只有手段,而不懂得目的,很难最后做成。建议投资方和创业者对在线教育有深入的理解,避免跌入深坑。
  钟和军: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大,导致择校、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仍然突出。互联网教育对此有着天然优势,比如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内容丰富、获取便利的在线学习服务,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共享。“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似乎就是中国教育的痛点,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K12学校里教师,面对班额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等现实情况,不仅要付出体力和投入情感,加之任务多、要求高、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等问题,教师在工作中时常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工作的无助感”也算得上是一痛。
  在国内“千校一面”现象仍然突出,大一统的课程设置和作息安排、班级讲授教学等,而且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编制有限,对于学生学业的有效管理也往往被忽略,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就显得弥足珍贵。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是教育的又一痛。
  由于分数、升学率仍然是当前教育行业质量水平的晴雨表,是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重要甚至唯一的业绩指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仍然是重要的评价导向。但是,“分数、升学率导致的教育片面性”是中国教育之痛的根源所在。
  马铁鹰: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优质教资源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而从一个任课教师的眼里来看,如何探究掌握优秀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都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个体的差异,比如思维状态、生理特征、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原因,从而导致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是不见得能解决问题的。因而,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是要解决的一个痛点。
  互联网将给教育带来的真正价值
  记 者:在您看来,互联网能给教育带来哪些真正的价值?在您心目中,有生命力的互联网教育产品,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吕森林:一是便利。“随时可得”是标准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学生有不会的问题,随时有人解答,哪怕是半夜三更;有不懂的知识,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老师讲解。互联网使得教育将会成为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的日常服务。二是价格。在互联网上,一名教师可以面向数百人授课,甚至成千上万人,使得名师资源得到充分放大,同时学生的人均支出变得很低。在同样效果的前提下,用户为什么不选择更便宜的?三是效率。线下授课,两个小时的辅导课,至少付出额外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在线上则免去了来回通勤之苦。四是效果。电子白板和网络语音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授课老师的声音和板书都能实时传输到学生的移动终端,在效果上已不是问题。
  总体来说,有生命力的产品不仅要操作人性化,还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设计。首先,它得能够极大降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负担。比如能够自动布置作业并实现个性化试卷,能够自动批改作文题,甚至是数理化试题。其次,能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优质资源是真正居于互联网教育核心地位不可取代的。在线教育的课程必须比线下课程更有穿透力,才能缓解用户持续学习率低迷的问题。
  马铁鹰:对教育而言,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在:传播性、优质课程获取便利性、工具性(如个性化教学、即时评价和答疑等)三个方面。未来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发展方向就是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智能化的、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学校将会诞生。有生命力的产品,我认为一是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工具平台以及大数据方面。二是基于认知的产品,主要体现为内容的建设、课程的开发等。三是支持学生动手探究与发现,主要创新课程或教学活动设计等。四是支持便携、移动、碎片化和高效率学习的产品。
  马永纪:产品的生命力来自于,用户能够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充足的价值。对于老师来说,短期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远期来看,让老师的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劳动中,支持、辅助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互联网教育产品首先是人性化,激发学生自发使用的意愿,在刚需、自发使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感受成功、快乐,建立起健康的学习态度。对于家庭来说,互联网教育产品要负责、准确地提供教育服务和产品,给家庭教育以有效的指导、支持,直接解决家庭教育的需求。
  记 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已经有不少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始重视与体制内教育系统的相互融合渗透,请您分析下原因,与教育系统合作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马铁鹰:我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的产品都无法越过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必须基于课堂这一主阵地。作为企业,首先应该去研究国家的、教育部的相关政策,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尤其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等。换句话说,企业必须确立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是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观点是,企业即学校。很多人看到新东方、好未来的卓越发展,却并没有看到它们虽然是企业行为,但做的是学校的事情。只有真正做好学校,把教研做好,把育人目标做好,才能真正做好企业。
  马永纪:互联网教育企业在2015年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进入公立校。因为目前来看,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互联网教育要快速连接用户,就要和教育系统融合,而且教育系统也开始认识互联网对教育的价值,逐步开始接纳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进教育行业的提升变革,例如政府提出的PPP方式购买教育服务,这为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与教育系统的合作,我的朋友Nobook的CEO童钰曾有个经典的总结:商业模式对应的是客户,产品对应的是用户。产品、服务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用户的使用价值,只有这个才是永恒的。
  吕森林:当互联网教育企业意识到,其开发的产品无法像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快速、大规模地复制,而必须依靠线下渠道,与体制内教育系统的合作便开始了。对此,我给出以下建议:一是用优质的产品打动客户。这是根本,如果仅凭关系,一时打入教育系统,也会出现无法运营好的问题。二是用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教育行业是一个特别注重服务的行业,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才能深刻理解教育行业客户的需求。三是注重引导客户的需求。教育系统的教师往往信息化水平不高,同时也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原因,不会像企业员工那样理解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用客户能听得懂的术语交流,引导客户的需求。
  互联网教育的未来机遇
  记 者:在您看来,互联网教育接下来有哪些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
  钟和军:在传统的K12学校之外,当今社会里各种社会教育或补习培训机构有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私塾式或联盟性质的定制教育也受人推崇,“互联网+教育”孕育着无数的可能性。这种围绕着K12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体系,结构交错互补,呈现出多样化、网状性等特点。
  就家长需求而言,分数固然重要,但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重要。“如果学校能够让孩子有好的分数又能全面发展,还不用到外面参加补习,多大的代价我们都愿意付出。这是我们家长的共同心声。”由此可见,帮助学生获得高分数是家长们的现实目的,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未来才是家长们的最终目标。从政策上,国家在强化考试制度的同时也在推进类似“阳光评价”等综合评测制度,以及构建教育质量监测机制。重视学生的学业水平,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将是未来互联网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
  内容上,围绕“提分”的应试产品仍然是互联网教育的一大主题。科学提分、有针对性提分或许是目前最值得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也应看到,琴棋书画艺术类、运动锻炼体育类、动手操作科技实验类、青少年学生能力培训等都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未来,这些培训的需求量将大幅度提升。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应该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能够结合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来进行,比如积分闯关、远程协作、主题活动等。
  基于常规流程的“小而精”极致化创造。K12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服务行业,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教学等领域的流程和环节都相当复杂,“抓住某个环节把它做到极致,并由此关联展开”应当是不错的发展思路。“小而精”、由此及彼,构建互动性强的学习化社区,将是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教学行为的优化或再造。从技术层面来看,“望、问、切、诊”,教师的工作基本上是靠经验累积来完成。如果从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信息来切入,通过专业化数据模型的诊断分析并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支撑,从而指导师生及时调整其教学行为或学习行为,将会对学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学生学习水平或成长中的行为特征进行过程性的分析跟踪,比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再通过这些诊断来指导行为的调整。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支持老师们走上“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教学之路,让学校教育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质,互联网教育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马永纪:移动端学习应用在短期内将迎来一个爆发的阶段,目前的行业发展已经在逐渐向这个方向调整。目前基于APP、H5的移动端学习软件平台层出不穷,说明这一方向的技术成熟度已经为突破做好了准备。希望企业在挖掘用户需求时更接地气、更务实。只有聚焦,才能挖掘刚需,打造杀手级服务。
  互联网教育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上将有很大机会,如素质教育类的创客教育、STEM教育、编程教育等。在这方面,互联网从业者有着先天的基因,而对学生的培养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课业辅导将会成为今后学生选择学习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对1外教口语学习,到语数英等各种科目,甚至细分专项的线上1对1、1对多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辅导服务和突出的价格优惠。
  互联网教育在课程内容的提供、课程学习上的支持也将成为今后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例如北京市由政府买单的课后一小时,众多课程都以互联网为依托提供内容,并且依靠它来实现课程学习的互动和评估。
  互联网教育将在大数据分析上为我们带来重大惊喜。短期内,学习评测、自适应题库等会让我们首先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学习的变革力量。大数据的支持下,学习更可量化、可视化,学习的困难更为清晰,能够明显提高学习效率。远期上,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量化,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探究将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马铁鹰:新技术的诞生,会快速推动教育系统内外一切从事教育的生态链上的人。互联网教育,我认为刚刚解决了意识问题,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主要趋势有:第一,将会产生新型的大师和名师。第二,工具设备平台还将继续繁荣。第三,现代化智能学校将初现雏形。第四,基于智能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教师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如课程设计者、讲课者、课件制作者、内容提供者等。第五,将产生更多有文化传承的学校和有影响力的教师。这种名校、名师,不只是以成绩论英雄,互联网的传播力使得过去一些默默无闻的学校也得以把自己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得草根级的老师可以有呈现自己成果以及教学风格的舞台。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现代教育格局,非常好的一个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63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