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识字,我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这一阶段,学生怎样识字,怎样养成良好的识字与写字习惯则是低年级教师必须关注的教学任务。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仅吸收以前的教学经验,而且创新了部分识字方法,为学生培养识字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汉字、用汉字,达到乐学、善学、乐用、善用的目的。
  关键词:识字方法;兴趣;书写习惯
  以前我一直带小学中高年级,经常发现学生不会独立认字,书写习惯不好,不会区分形近字,错别字特别多。特别是有一次看到一位学生写字,上身整个儿趴在桌子上,下巴颏放在本子上,五指握笔像握拳,他在写“园”字的时候,先是画了一个像方框似的圆,然后写里面的部分,可本该是“元”字,他却写成了“天”,这哪里是写字啊!从那时开始我就在思考低年级学生的生字教学应该怎么教,这次有机会带一年级,我也就把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所得归纳了一下。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1.找规律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的方法。这种“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在小学阶段中最常用,也最实用。加一加:如“日”加一横就成了“目”。减一减:如学了“园”,减一减就成了“元”。换一换:抱、饱换个偏旁就是另一个字。添减笔画识字。有许多汉字只相差一笔或两笔,非常相似,记起来很容易混淆,采用添减笔画就容易多了。
  2.猜字谜识字法。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让学生高效率地记住这个生字。
  3.编儿歌识字法。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儿歌或是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生字“洼、蛙、哇、挂、娃”的教学儿歌:“小泥坑,浅水‘洼’;有昆虫,跳青‘蛙’;张开口,叫‘哇哇’;伸出手,把它‘挂’;女孩出来是个‘娃’。”这种教学发法,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朗朗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创设情境法。如“灭”字,我拿一支点燃的蜡烛,将一块玻璃片盖上去,蜡烛一下就熄灭了,学生通过“燃烧的蜡烛火和玻璃片”来想象字形,通过“蜡烛火熄灭了”来记住音。形象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觉、体会字义和字形。
  5.故事识字法。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例如,教“游”字时,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
  6.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强求统一。
  7.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在学校里,教师的字写得棒不棒,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和热情。要让学生写规范字,首先自己就要注重写字,写好字,写规范字。如: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要展示给学生一个端端正正的汉字。此外,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强调学生坐姿的同时,十分着重自己的写字姿势。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养成良好习惯,而且更是学生的“好榜样”。
  在学习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笔顺正确书写,同时,在考试时出现错字的频率也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每一课生字时,首先挑出笔画较多,结构较复杂的生字,在黑板上示范,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一两个学生在讲台书写,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评价,再让学生把生字工整正确地写在作业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生字学习形成一个良好习惯。
  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应对孩子们投入满腔爱心和责任心,我们要不断地在教学上探索,不仅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寻找适合小学汉字教学的方法,并且应和时代的发展以及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在以培养能力、拓展思维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用字的能力,让他们快乐地学汉字,用汉字,达到乐学、善学、乐用、善用的目的。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286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