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影响因素入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阐述,以期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模式;知识;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6-0003-0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它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够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模式不是一般的具体形式,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存在物,是在长期实践中从多样的现实存在物中概括出来的,经受各种检验并最终“定格”的结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活动中选择一定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在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下,由特定的人员来组织实施。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育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
  二、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因素
  (1)专业设置:市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需求、职业环境、技术要求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缩减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
  (2)培养目标:能力本位。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目前,职教界存在三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通识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职业能力观,这种观念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和设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3)课程模式:工学结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采用职业能力观,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4)培养途径:校企合作。培养途径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5)评价体系:注重素质。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反映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必须重建与工学结合配套的学生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实习工作中的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同行、顾客等;评价形式可以采取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能力等。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如何配备教师、教材、仪器设备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1)知识结构。知识的掌握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能力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极端地理解“技能本位”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专业理论”,这个要求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开来;而“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要求就把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区别开来了。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为此,知识构建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面面俱到,但也不可断章取义,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2)能力结构。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与心理活动特征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应由四部分组成,即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1)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2)实操能力的培养。实操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4)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既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积极吸纳企业、社会的参与,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创业园建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素质结构。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积极渗透人文知识,加强校内社团组织的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坚持校企合作,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公民素养。2)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3)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表现为“四通”:一是普通性。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应用知识,以及一类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现实的专门技术训练和适应未来的快速变化奠定基础。二是变通性。学生要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能在相近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过渡期,转岗也无须过多的再培训。三是融通性。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四是潜通性。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
  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但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形成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知识结构,渗透人文思想。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具有胜任目前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具备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平台知识结构,以校级公选课为抓手,构建素质教育知识结构,积极渗透德育内容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构课程体系,培养职业能力。各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在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下原则: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每个专业及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
  (3)思教学工联动,突出素质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应着力提高的核心素质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校遵循大学生成才规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公共体育、素质拓展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形成系统的育人体系。
  (4)“校企政”三方联动,培养综合能力。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初步走出“为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寻求合作,而‘企政’被动合作”的境况,与170多个企业、政府部门建立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办学支持,不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而是融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培养,初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将其资源势能转化为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动力。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保证毕业生有畅通的就业渠道,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秀伟.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2008(04).
  [3]尤建国.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03).
  [4]石建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59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