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未雨绸缪,处变有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了提高政治高考复习效率,本文对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2016年高考政治的复习对策,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政治科高考成绩,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考政治 政治主观题 特点 复习对策
  2009年福建省开始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2016年福建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I。只有了解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命题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高考政治全国卷I试题的发展趋势,把握全国卷I命题的一般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特点
  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第38题,考查财政、预算与政府的关系。第39题,考查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这两道政治主观题有以下特点:
  (一)反映时代特征,注重向学生生活延伸。
  1.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改革是当前最大的时事政治。考生必须对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及其重要意义等有所了解,特别要关注改革社会背景(例如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财政改革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关注社会热点,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2.根据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试题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命题材料来自学生生活资源,或者直接向生活深度延伸,考查生活常识,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和反思生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价值引领。
  根据全国考试大纲要求,高考试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四种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全国卷I第38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材料中的“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明确需要调用“政府有关的知识”。答案涉及“政府要依法依规行政,执行人大的预算,完善预算制度体系和内部外部监督体系,强化对政府的监督”等。所要考查的理论知识“隐藏”在分析之中,这就要求考生归纳调用知识,需要根据设问和材料有效调用和综合调用。
  2.注重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全国卷I第38题(2)两小问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第一问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第二问要求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这是比较复杂的设问,注重辩证思维,考生不能泛泛而谈。要求考生注意材料中的信息点提示,比如经济下行压力,从而论证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在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活力。用好财政资金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再分配和注重公平”等方面进行探讨。
  3.注重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全国卷I第39题,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国卷I第39题之(2)要求运用具体知识点(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对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进行阐释。全国卷I第39题之(3)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2015年的试题植根传统,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政治学科特点。试题还渗透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现代意识,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试题的呈现与答案的组织寻求新异。
  1.从全国卷I主观题命题素材的选取情况看,2015年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集中于“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依法治国(行政)等,在38题中没有跨热点的情况。是当年度的时政热点比较显性,角度大多宏观,但也可能出现微观案例。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所选的素材在时政热点的考查上相对隐性,结合纪录片《记住乡愁》,哲学原理限制认识论,侧重考查认识主体的不同,主体差异性的不同,视角较为微观。全国卷的知识点考查比较集中,题型的形式不是很丰富,问题指向容易理解,不容易猜测。目前没有模块融合的题目,答题时容易操作。
  2.从全国卷I主观题答案的组织看,答案不分点,但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材料的阅读量大,要求有较高信息提取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的视角较高,特别强调能力立意。设问的角度较小,但答题角度宽广而深刻,对考生精细化处理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考生答案思路提供了多层次的展示空间。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答案组织简洁,把精练后的具体的原理阐述分散到分析中。所要考查的理论知识“隐藏”在分析之中,这样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防止“走江湖”和套题现象。39题之(3)“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属开放试题,答案的要求不限知识运用角度,允许考生自主发挥。
  二、2016年高考政治的复习对策
  (一)关注热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要求。
  1.高考复习要迎着热点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掌握的同时,重视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师生共同用好《时事》杂志,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和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等。教师知道的热点,学生不一定知道。教师引导学生扩大政治视野,关心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增加时事政治的知识储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高考方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2.理论要点与材料高度融合,重大热点的实质精神要与知识复习、考试方向、题型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新情境和新的素材,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出发解读现实社会生活问题,联系重大时事和社会生活的热点理解学科知识。学生要养成通过报纸、电视、资料等各种途径关注时政问题的习惯。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为知识创设具体情境,自觉把学科知识“挂靠”到具体情景中,把具体情景“挂靠”到学科知识中。这样才能使知识变“活”,实现知识和情景有机交融,学会从学科知识角度描述、阐释(转述)具体问题。   (二)夯实基础,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
  1.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备考复习中,考生对所学知识必须有十分精准的把握,形成体系,切忌模棱两可,否则可能在答题中出现偏差,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那么不管怎么考,都能够从容应对。把注重知识的精度和把握知识的广度结合起来,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见树木,更见森林。知识不仅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单独地死记硬背,还应在备考复习中努力追求知识的厚度,才能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拓展和迁移能力。
  2.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在备考复习中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把握好对主干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和对问题分析深度。试题对热点的考查具有不确定性,高考命题有时具有超前性,有时会有滞后性,有的比较隐性。教师要强调知识面的扩大,注重知识点的深化。帮助学生归纳必要的时政术语,利用素材开发开放性试题。依据试题要求适当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研讨辩论、合作探究,学会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调动已有知识,结合材料的指向找出最佳知识点进行分析作答。
  (三)规范答题,提高政治高考复习的实效。
  1.规范答题,把题做好。把平时的练习当考试,把平时的考试当练习,才能在高考中保持平常练习的轻松心态,考出应有的水平。在指导政治非选择题训练时,通过能力调研,组织专项训练,及时讲评,培养学生的“题感”。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套题”,而且要鼓励考生打开思路,把题做好,培养开放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组织答案要规范:(1)养成逐句逐字仔细研读的习惯,把材料信息读全,把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读出来。(2)要求运用所学原理的尽量用教材原理表述。(3)要求运用多个原理时,把原理的具体表述等蕴含在原因意义的分析说明中,说明要求具体到位,不要罗列大量教材结论。(4)如果记不住教材原理,就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重要信息和核心词句,从背景材料中分析和概括,转换提炼出部分的要点内容。(5)对比较复杂的设问,指导学生注意分解设问的层次,使答案的组织有逻辑性和层次性。(6)指导学生把握综合性开放性试题答案要点的内容构成,关注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把关键时政信息与学科内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提高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及时总结,把题想透。在备考复习中,拿到题目的正确答案不是训练的最终目的。要善于把题目的参考答案当例子当靶子,把题目想透:这个答案的课本依据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组织答案?答案是如何结合材料的?答案与题目设问的连接点在哪里?自己组织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的差异何在?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一些学生是“只管做,不管想”,虽然题目做了很多,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答题能力是加强有效训练的结果,更是想出来、悟出来的。经过及时总结,把题想透,学生针对全国卷非选择题答题角度的特点,能够不断适应题型设计变化。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对信息加工和处理、对材料提炼和概括、对知识整合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对问题的论证和探究、对方法的使用和变通、对语言的规范和驾驭技能也会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实际答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65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