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之三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师怎样把“读”这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学问教给学生,是十分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现有的教学经验,把“读”大致分为三个境界:阅读、朗读和诵读。下面我就这三境界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读”之大者――阅读
  孔子有云:“上善若水。”在“读”这件事中,最重要的是广泛阅读,可谓“上善”。阅读即“若水”,纳百川而源远流长,汇通百渠,与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任何语文能力的基础,谓之“读”之大者。同时,我也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考查学生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最简单和可靠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给他一份陌生而适宜的阅读材料,让他们直接朗读。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就是在帮助孩子不断提高此类能力。
  我认为,阅读的本质不是在于看,而在于倾听。当一个幼儿离开无拘无束、充满趣味的游戏世界来到小学的象牙塔,怎样让他们把注意力和感情专注于本该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字上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孩子们展示语文的魅力,听见来自文字里的天籁之音。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韵律之美、培养语感的关键期,不容忽视。老师要带领学生有效而广泛地开始阅读任务,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生动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文字世界。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诗歌《大海睡了》,全诗共八行两句话,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大海在夜晚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对于学生而言,拿到文本展开阅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但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时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慢教学进度,回归最原始的方式,用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技巧为学生展现课文文字魅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懒散喧闹的课堂安静了,意兴阑珊的表情转变为沉醉,有的孩子甚至闭起眼睛,与大海融为一体,身临其境。此时的孩子不是在口头阅读,而是在脑内阅读,所以阅读的本质在于倾听。有了这倾听、有了这高品质的变相阅读,孩子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有了对美妙世界的感知。
  通过长期的阅读,不断的积累,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你会发现孩子的气质和品行得到培养和熏陶。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读”之本心――朗读
  “读”字从偏旁部首看――“言字旁”,何谓“言”?说话也。所以,“读”的本心就是张开嘴将看到的读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朗读。作为培养语文语感关键期的一年级,除了认字、写字外,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朗读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效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从指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到男女生分别读等各种朗读形式穿插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时期和角落。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学生读书读正确,做到不漏字、不多字、不读错字,还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我在课堂上对孩子的朗读给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比如朗读中,单独发音要求声音响亮、站姿标准;齐读时,则要求做到声音低而柔和;分角色读时,必须置身角色,读出角色的语气……只有将课堂中出现的要求细致具体化,才能使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才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
  《狼和小羊》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文中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刻画出狡猾凶恶的狼和善良温和的小羊。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没有过多地分析和解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代入两个角色中分别体验角色的语气、思维方式、情感变化。我对狼的语言要求学生放大声音、态度强硬,对小羊的话语则让学生尽量读慢、读轻,就因为我把朗读要求细致、具体化,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很快就从朗读中总结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台表演时更是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所以课堂上抓住“读”之本心,放手让学生朗读,何尝不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式呢?
  孩子在朗读中不断忆起所学课文的情节、人物特点等,不知不觉回味深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妙,更是一种深刻的学习。朗读作为“读”之本心,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炼心”的过程。
  三、“读”之升华――诵读
  诵读即反复朗读和背诵,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深入阅读,所以它是“读”的深化,更是升华。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在我所认识和知道的各色人中,每一个对语言具有超强接受和表达能力的人,都具有深厚的诵读功力,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诵读是童子功也是每天的必修课。但对于孩子来说,相比于让他们喜欢阅读,让他们爱上诵读更加困难,对孩子的要求更高。在当今中国的普通家庭环境中,父母很难较少有这个条件让孩子在家自主自愿地“读出声”,因而诵读就成了课堂上必须做也是力求做好的事,这对教师的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诵读体验是更高层次的释放和解读。教师要让学生陶醉于诵读中,在这一过程中磨炼意志,将非思虑状态下获以最简单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一首孤寂的诗,但是循环往复、反复诵读吟哦,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却是如此开阔、绵延、甘甜且意味深长的ang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故”字故意拖长,将潜藏的哭诉,悲伤之感,在低回之后慢慢扬起,使诗人的心路历程开阔化、明朗化。有些深藏在诗句背后的东西,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表达,但是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和吟哦中,你会发现,这些内敛的思想与情感竟然缓慢而真实地渗透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灵深处,这种诗人化的气韵竟然渐渐形成,这就是诵读神奇的熏陶和教育意义,也是其将“读”进一步升华的证明。
  我希望在我有限的教育生涯中,从我教室走出去的孩子,能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我更希望我能成为那个把全部热情投入激发孩子阅读、朗读、诵读兴趣的领路人,把对阅读、朗读、诵读的热爱传达并传染给孩子,将中华语言文字的气韵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使“读”之三境界成为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三块奠基石,真正让孩子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74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