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落差成就教学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广阔的河道突然出现断层,浩荡的水流瞬间形成磅礴之势,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人间奇观――瀑布。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知识的传递,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落差。只要我们积极正视,智慧运用,教学落差呈现出的景象也是奇异多姿的美。
  一、设计落差,让学生收获各自的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运用到教学上,就是要教师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学生,去挖掘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差异教学。
  [案例]《找规律》设计分层练习,①基础(全体掌握):“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②综合(优等生和中等生掌握,鼓励后进生尝试):“在马路的两边装路灯,每隔10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要装182盏。马路全长多少米?”③提高(优等生掌握,中等生尝试):“在360米长的道路两侧一共插74面彩旗,两端都插,每相邻两面彩旗相隔多少米?”
  有梯度的差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进步,并能不断地筑高起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呈现落差。让学生体会思辨的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比喻事情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忽然又有了转机。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就是教学落差的一种常见表现。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反而应及时将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其分析、思辨。
  [案例]面积问题的练习:房间长6米,宽4米,用边长2分米的花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花砖?出示错题①:6×4=24(平方米)24÷2=12(块)。师: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说做错了,生1:要用房间的面积除以花砖的面积。生2:2分米是花砖的边长而不是面积。再出示错题②:6×4=24 2×2--4 24÷4=6块,这种解法呢?大部分学生表示肯定。生3:单位呢?没写单位。生4:不,即使写了单位,它们的单位也不一样。生5:不能直接用24÷4,而要先统一单位。经过几番辩论、纠错,学生终于得出正确算式: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2×2=4(平方分米)2400÷4=600(块)。
  这样,不断呈现错误,能让学生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转机,进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
  三、运用落差。让学生经历实践的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数学上许多知识点都是用公式概括的,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对公式熟知,但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案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刚准备引入课题,此时,生1(兴奋地举手):老师,我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师:请同样知道的同学举手(约大半)。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底×高吗?生(齐):不知道。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齐):想!师:那就让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揭开其中的奥秘,好吗?生(齐):好!学生探究兴趣被有效激发,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验证,最终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因此,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落差”,巧妙地重置教学起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实践出真知的乐趣。
  四、激发落差。让学生享受超越的美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在教学中,还会出现另一类的落差,即学生的学超越了教师的教,这更值得关注,并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案例]判断题: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长七分之一米。回答后,教师反问:怎样改使它正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地说出了三种改法:①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占它的七分之一;②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长七分之四米;③把1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长七分之一米。快下课时,一位学生兴奋地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改法:把4米平均分成28份,每份就长七分之一米。教师顿时眼前一亮,不禁感叹:当时还没有学习约分,他却能运用,真了不起。立刻让他把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同时教师顺势渗透约分的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善于激发,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着惊喜,展示着超越。
  在短时期内,想要完全消弭课堂中的“落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使之减缓和缩小,这就是教学的进步。如果教学正处在落差的拐弯处,我们更要迎上去,谨慎前行,拐过弯,必将和学生一道迎接一片新的希望。如此,“落差”也会像形成瀑布般成就教学之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06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