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论析及其文化价值新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竞技体育既是有史以来显性的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链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作为文化现象,竞技体育内含娱乐交流、符号象征及凝聚规范功能。文化发展方面,人以竞技体育为载体凸显出克服自然宿敌的物质文化价值:人化自然的物态表达与自然化人的生态回归;呈现出化解与他者于社会竞争体中抽象矛盾的制度行为价值:化敌为友的约束夙愿与和谐共处的规范目标;彰显出勇于挑战的精神文化价值:困惑破解的自我超越与信仰即成的力量感召。
  关键词:竞技体育;功能主义;价值理论;社会功能;三个敌人;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6-0023-06
  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1]124。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态势下,竞技体育正愈演愈烈般充当一种融合的中介。作为世界性文化现象,它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潜含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于文化发展方面,它又无时不流露出外显的价值诉求。毋庸置疑,学界对竞技体育这一社会缩影或文化焦点的功能和价值多有探寻且取得丰硕成果,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人类学功能主义与价值理论出发,旨在以规范的学术视角归整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并解析其文化价值,力求深入且全面的诠释。
  1问题提出:竞技体育文化综览
  1.1竞技体育及其起源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延续都非孤立,竞技体育亦是如此,而从其起源说、词意学及概念论作简要梳理就显意义格外。《中国大百科全书》在论述体育的起源时写道:“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为了生存的斗争中,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等能力得到了发展。正是由于这些技能的发展,也发展了人类自身。为了取得自然界的物质而运动人的腿和臂、头和手,在改变身外的自然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的自然。人在劳动中的活动,可以说是最初的体育形态[2]”。而竞技体育,即sport,则源于狩猎采集社会人们于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娱乐活动。伴随农耕驯养、工业社会的推进,它经历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祭典的鼎盛辉煌时期;古罗马致其非常态发展的中世纪黑暗一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思想启蒙”三大运动间接促其暗流涌动终有复苏之日;“德国体操”“瑞典体操”与“英国户外运动”三大基石直接催其由民间而登大雅之台等,于此,sport得以再生,且演进成一种世界性文化形式。Sport一词的演变大致形成一条纵贯时间数轴,发源于古希腊拉丁语“deportare”;至中世纪时已变为法语“desport”形态;14世纪渐转成英语字样“disport”,15世纪di去掉,缩略为sport或sports。在14~21世纪数百年间,sport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词意变更不定,就连其终产地英国亦无能给予确切的界定。学界试图通过不同学科视域给竞技体育下一操作性定义,如训练学角度认为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3]95”,此是潜能的激发与极限的突破于物理层面的概括。作为社会文化,竞技体育是“位于游戏(play)到工作(work)这一连续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制度体系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吕森)”,即“玩”的立法升华;“……它是以打败对手来获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利益为目标的,它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体育群体的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的;它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爱德华兹)”,如此细致描述为其显示文化内涵作了明证。
  1.2竞技体育相关研究回顾
  竞技体育作为特殊文化现象,独具特征,而这也正是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概而言之,竞技体育有“竞争性、公平性、规范性、协同性、公开性、观赏性[3]96-97”等基本特点,也就说“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1]130-136”等,及“对抗双方在法律意义上绝对平等[4]”。竞技体育的特征明确对其内在功能的激起与外显价值的呈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竞技体育价值的研究学界多有涉及,现择其要,简述如下:①哲学角度:从主体之于客体看:“竞技体育具有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工具价值”;从主体之于主体言:“主体通过竞技体育活动这一客体来满足主体生存、强身、交往、享受和发展等需要,从而体现主体不断追求的自由价值[5]”,此种换位式思考可谓综合陈述。②社会学角度:竞技体育价值含有“教育价值(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促进人的社会化)、政治价值(作为政治、外交手段及维持社会稳定)、经济价值(大型运动会、俱乐部和比赛活动商业运作的牟利等)、文化价值(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及审美意识的情感)[1]143-144”,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价值归纳仍为主流判断。③医学角度:竞技体育有助于“提高人的体质、增进人体健康、促进医学的发展[6]”等。④体育学角度:竞技体育以“今日高度自动化社会中鲜有的健与力,在官感上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以公正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以团队合作张扬人们的集体主义;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全世界青年周期性的同场竞技,昭示五洲四海之内,皆为同气连根的兄弟姐妹”,精神的内在诉求与外在指引首先让世界文化统一于竞技体育,而“正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力量,赋予竞技运动以魂魄,使之具有千古永恒的生命[7]”。这为研究竞技体育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作了问题铺垫。
  2理论依循:功能主义与价值理论
  2.1功能主义解读
  功能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关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派。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是其创始人,他批判古典进化论学派和历史学派的理论,倡导功能主义。该学派对文化的研究比较现实,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特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功能学派还提出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人是动物,因而它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是满足普通的生物意义上的需要,即食物、燃料、住房、衣物等。如此,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创造一个新的、第二性的和派生的环境――文化。人类学界多有对文化的功能进行阐释,如20世纪3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概括了其文化功能理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近来,在人类学中发生了一个新的学派,他们注重于制度,风俗,工具及思想的功能。这派学者深信文化历程里是有一定法则的,这法则是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这派学者认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个别研究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要素间的关系中,他们亦不同意于文化丛体是偶然集合的说法[8]14”。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聚焦,它具备自身功能同时,更体现着实体“玩具”制造、规则制度确立及思想沉淀等外显价值形式,即“尚有一种文化现象也必须研究一下,……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不过,事实上,艺术和游戏的功能,实较此复杂得多,广括得多[8]80”,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级游戏已繁复的让人不断追寻。   2.2价值理论释义
  “价值”原为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哲学和文化学领域。“对人类而言,只有对人和人类社会有价值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9]102”,佩里等人认为价值是一种选择取向、反映人类的需求欲望,及实现这种需求欲望的方式和态度。李凯尔特(1863―1936)认为“价值使世界具有意义”,价值是联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世界就是由主体(人)、客体和价值三项组成,人类文化就是物质财富(物质价值)和精神财富(精神价值)的总和。人(主体)是价值的评价者和选择者。人类文化的差异常常归结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的差异。苏联文化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价值学派和文化功能结构派,价值说学派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应把人这一主体作为理解文化的基础,人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的价值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历史进步价值,二是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一直重视价值问题,他曾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0]”,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实际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1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文化价值就是人与文化的对象性关系,是以客体(文化)对主体(人)的作用是否符合人这一主体的结构、尺度、需要为标准,相符合的是正价值,不符合的是负价值,介于二者间的是中性价值。价值表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特殊关系,它不纯粹是主观的,也不总是客观的。文化价值是文化(客体)在满足人(主体)的多方面的基本需要而显现出来的功能、意义和作用。研究文化价值,有时侧重于客体(文化)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功能,即具体的文化价值,有时侧重于主体(人)在价值关系中的认识、感情、评价――价值观念。前一种讲的价值与功能相近,而后一种的价值就不能说是“功能”,而是一种更加突显人催动文化结晶的价值体现,这正是我们对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研究的初衷。
  3客体文化现象: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梳析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之于人类属客体存在,它源自人的生活创造而又挑战人类自身极限以达灵肉超越,此间其独具魅力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形态足能展现出具体的社会功能。社会学关于文化的功能论述主要归结四类:认同功能,指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心理基础;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整合功能,一个社会的各种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教育与教化功能,人能适应文化、接受文化,即涵化[12]。人类学文化功能论者认为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13]55。文化学中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具体包括满足需要、认知、规范、凝聚及调控等功能[13]80-87。综上各学科于文化功能的定位,特提出竞技体育至少含有娱乐交流、符号象征及凝聚规范等社会功能。
  3.1竞技体育的娱乐、交流功能:寓交于乐
  娱乐和交流是竞技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竞技体育是从一种非正式的“玩”始,而这看似“不正经”的“玩”恰蕴含着极大的文化财富,无怪于光远先生提出“人之初,性本玩”;“活到老,玩到老”;“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等观点。竞技体育本身亦具备“玩”文化的娱乐元素,或同伴或对手的合作与竞争,“共趣”使其组建成一支娱乐团体,且能给个体带去快乐,而“以斗为乐”的方式恰承接彼此的社会交流。竞技体育除给直接参与群体体验式欢乐外,亦能满足间接融入所谓“看台”共同体的需求,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竞技赛场,俨然为人们搭建了娱乐氛围十足的舞台,观众、球迷的热情融合在竞技的气息中,以达愉悦自我之良效。娱乐之余,竞技体育更能彰显其交流的作用,运动员高超技艺的展示成为其彼此交流的连接,教练员训练手段在比赛过程中得以相互了解为日后模仿或学习提供了无形的竞争交流方式,观众与观众及运动员之间的互动构筑成一种交流形式,为人际关系的促进表现深刻意义。可见,竞技体育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社会平台,而现实生活中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既能娱乐自我又可加强与他者的互动,何乐而不为。
  3.2竞技体育的符号、象征功能:强化记忆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14]177”。竞技体育作为文化的特例亦不乏符号元素,如语言符号,但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因其暴露信息而运用较少,而在一些具体的场合教练员对运动员仍频繁使用,像NBA的暂停回放都能体现语言符号的独特之处。竞技体育中更为常用的是非语言符号,如①体势符号:“指人类所具有的脸部表情、手势和姿态等身体动作所表达的文化符号意义[14]184”,看台上常见“目光呆滞,画着美丽油彩的脸上挂着两行清冷的泪痕,嘴巴张得大大的,表明他们钟爱的球队或运动员失利了,他们伤心至极[15]”,裁判的判决手势或身体动作,带有夸张式表演色彩的判罚对竞技体育的符号化增添一笔重墨。②实物符号:“指人类所创造的生活中的固定的事物,而这种事物由于被赋予了文化价值,所以它具有符号意义[14]186”,像杭州的“体育场路”,就是因举办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而遗留下来的物质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人们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怀;古奥林匹克运动会遗址积淀下沉重的文化片段,随时激起人们对久远竞技的遥望与想象。③艺术符号:“从符号的特征上来看,任何一种艺术品一旦形成,便具有一般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14]187”。竞技运动领域的艺术作品成果颇丰,报告文学的《马家军调查》、音乐的《hand in hand》、雕塑的《掷铁饼者》等都展现出艺术符号的魅力。象征是指文化符号所表达的特殊意义。竞技赛场蕴含丰足的象征事例,如裁判不同颜色的旗帜具有不同含义,红色表征违规,而白色意为合法;“奥运会福娃”亦有深层寓意,像“北京奥运会福娃”名称用谐音方式表示一种对世界各国的欢迎;任何球队都有自己的精神向标,如球队队标蕴含着文化深意,NBA小牛队的牛马浑成图标意味着桀骜不驯与勇于奋斗。竞技体育的符号与象征功能随处可见,符号类似文学修辞方法的“转喻”,而象征恰似“隐喻”,时刻交织着、传递着竞技体育的特色功能。   4.2.2和谐共处:竞技体育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
  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理,世间生物处处暗含与流露着竞争,这仿似上帝规定的天生基因,无非等待何时将其呈现。那么,我们会不禁发问,人类竞争的目的是什么?除将本能行为映照于现实外,追求一种有序的社会存在格局想必可能成立,即是说,竞争是为显异,以在此基础上实现趋同的和谐共处的生存秩序。竞技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希腊时期借助奥运会同台竞技形式创造性地将残酷的战争转移到运动赛场,运用模拟竞争方式消散“行为野蛮”以达至规范文明;现代奥运会五环旗帜是对和谐共处最好的期许象征,在竞技舞台没有洲的不同、没有国家的差别、没有肤色的限制、没有人种的区分、没有民族的歧视等等,一切一视同仁,通过竞技体育这一载体只为追寻行为规制后的终极目标:和谐共处,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的界说:“它以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竞技体育更是促进全世界人民间接性地融入精英群体直接参与的赛事活动中,它的融合联动功效恰依托于其行为规范的社会设置,为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共进默默而又积极地奉献着一份力量,汇集成一种文化价值的实践细流。
  4.3人与自我互斥:竞技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升华
  4.3.1困惑破解:竞技体育于人的自我超越
  正如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反映并陶冶运动主体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渐渐积淀为一种精神品质、一种文化符号[9]119”一样,竞技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不容小觑,且更具针对性。人类经历狩猎采集、农耕驯养及工业社会文化过程中,从蒙昧无知到野蛮血腥,再到文明有序,个体的发展时刻伴有疑惑,竞技体育在此历程中或多或少展示其对内在矛盾的破解,这正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文化价值。从古至今,人类都无法估测自己的潜能,极限到底处于什么程度,看似无解的疑难正被竞技体育一一攻克,也许并无绝对的答案回复,它却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激情,朝向人生终极发起挑战。每一个初始目标的设定,都可能平常无奇;每一新记录的诞生总会让人感动流涕;每一高水平竞技状态的维持使人觉得身心累疲;每一纪录的打破又给予人类奋进前行的无穷动力,竞技体育就是在这起伏的人生常态中让人欢喜让人忧,但最终又会以一种超越的精神力量去解困扰你的种种难题。竞技赛场超越自我的精神在一次次激励自身接近极限同时,更凝结为一精神文化符号,迁移至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丰富人生。所以,人因竞技体育而梦想、而勇往直前;竞技体育亦由人而渐渐呈现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片段。
  4.3.2信仰即成:竞技体育精神力量的感召
  人类探求未知的轨迹总会遭遇无解的困顿,但这一过程是理性的、科学的,而无法解释的结果请交由上帝,即信仰,正是康德式的二元回答让人信心满满以重新认知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黑格尔曾“将事物发展比作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对竞技体育言一定程度亦能参考,即竞技体育的起点与终点或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归于人的信仰,这又源于其精神力量的极力推动。古代奥运会的起源深受宗教活动影响,而将其看作特殊仪式也不为过,在竞技比拼中,胜者为王的理念时刻萦绕在人们心间,从对远古自然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到战场英雄崇拜再到赛场胜者的崇拜,无形中隐含着一条催生人们信仰即成的脉线:永远追求卓越的感召。其实,信仰于每个人都有烙印,只是表现多少、表达深浅而已。中国竞技体育有无信仰的典例呢,当然有,只是限于意识形态的表露,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将其内化于体,像当年马家军“祭拜深山祖坟”的离奇举动,以鹿为神灵护佑看似荒诞的信奉归属;再如孙杨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过,自己在比赛前喜于穿着红色服饰,意指可带来足够好的运气等等,这些看去略带怪异的行为让人不会联想到信仰,但它的确发生在那里,可谓一种社会事实,只是没有“虽千万人吾愿往矣”的魄力对其整理。不过,竞技体育信仰提炼的精神文化价值终有规范之日,我们期待!
  5结语
  竞技体育正越来越生活化,它可是为国争光的手段;能成为部分精英的职业;构成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等,给予全民不同形式的融入机会。当然,其作为一独特社会现象,定有独属的文化价值,通过对竞技体育已有社会价值的大致梳理,借助人类学功能主义及价值理论分别对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了阐述,着重对竞技体育中人克服“三个敌人”的模式展现出其文化价值的不同表达,即物质文化价值、制度行为价值及精神文化价值三个层面的述说。诠释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视角,更重要的是挖掘竞技体育背后已经发生却未被凝练的规律性内容。有人在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数不尽的探究。竞技体育一道,文化表达的有力载体,任重路漫,学人需时时“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HT5"SS]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李军政.略论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5):143-144.
  [5]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0(1):26-28.
  [6]王智明,郭英杰,崔野.从医学角度看竞技体育的价值[J].体育教育成人学刊,2004,20(5):40-41.
  [7]任海.精神价值是竞技体育的灵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33-34.
  [8][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9]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学习笔记与课后题详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1-62.
  [1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陈文华.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15]何香平.体育非语言符号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9(1):74-78.
  [16]刘君雯.竞技体育与科技前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4-5.
  [17]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7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