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课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愉悦。通过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系统讨论构建高效愉悦型课堂的方式,以期提升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初中教育 高效课堂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09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开展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想强化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效果,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通过对语文课堂进行针对性构建,使教学可以在愉悦型课堂中开展,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丰富教学形式
  如果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并且只通过口语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将会逐渐削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不仅如此,这样的方式还很难让学生得到系统的知识理论,学生无法通过深刻理解对知识内涵进行充分领会,更加无法形成感性化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领会,并以相关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愉悦的感觉。
  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文内容讲解。首先以白话文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详尽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章内容,改编成微型的完整剧本,然后将具体的角色分配给不同学生,让学生进行针对性扮演。其中不仅有杨志,还有晁盖和吴用,同时还有宋江和白胜等关键人物。学生们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将晁盖率领众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清晰地演绎出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并且对课堂教学内容乐此不疲地关注和回味。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最终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生动情境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不仅文字隽永,而且思想内容意味深长,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将会使这种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这很难将相关内容中的深刻寓意,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而情境创设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针对情境进行具体创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情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产生思想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兴致。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可通过特定方式强化课堂导入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将北京亚运会上的腰鼓表演进行播放,充分展示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不仅有火热的舞蹈盛况,还有龙腾虎跃的击鼓表演;不仅有变幻莫测的舞姿,还有充满力量的鼓声。这些内容通过文字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而当它们以画面以及声音的形式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强烈冲击力,学生将能够对相关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字感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生了极好的情境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热烈,并且焕发出强大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全神贯注地关注,并逐渐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在针对初中阶段语文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以通过商讨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交流关系。在这一过程里,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刺激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思考,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教学互动的关键内容,就是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展现,并且将才能以及智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学《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的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并且对相关内容进行共享,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就会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并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针对性构建,使教学课堂转变成富有愉悦性的高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贾尚丽.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2(12):10-13.
  [2]谢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构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2(02):10-25.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51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