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根据学校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师生课堂活动是学校活动的核心,一所学校革命性的变革必须发生在课堂、落实在课堂。佛山三中近几年来一直努力打造一种“为学而教,自主高效,可持续”的课堂,而这种课堂打造的效果如何就必须借助于课堂观察来分析和验证。
  要使课堂观察科学和有效,必须处理好“维度”“视角”“观察点”三者的关系,其中“视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它既是对“维度”内容的展开,又是对具体“观察点”的统领,“视角”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堂观察的目标能否达成。
  如何选择课堂观察的视角,根据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我们认为应遵循三原则:
  (一)目标指向原则。实施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课堂。为此,课堂观察每一个视角的选择,都应聚焦“改善课堂”这一目标,以此为依归,从而减少课堂观察的盲目性,增强观察结果的指导意义。
  (二)任务分解原则。开展课堂观察研究,需要教研合作伙伴的加入成为观察者。观察者需要对观察视角分工合作,有重点有目的地记录、分析课堂。为此,在观察视角的选择时,要有利于观察者之间的分工,具备明确、可操作特点。
  (三)反馈及时原则。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要有利于“发现课堂问题――制定观察方案――选择观察视角――实施课堂观察――分析观察信息――反思教学实践――改善教学行为”这种行动研究的落实,有利于课堂观察的及时反馈。
  在落实课堂观察时我们认真选择观察视角,比较突出的表现,佛山三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基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研究”;以学校语文科为载体开展“基于‘智能势差’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观察研究”。在这两项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抓住观察视角这一关键,积极尝试有效观察视角的选择,为“改善课堂”提出建设性意见。现将初步研究成果展现如下:
  (一)两项课堂观察所选择观察视角的框架图。(见框架图一、框架图二)
  (二)两项课堂观察所选择的观察视角分析。
  “基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选择了九个观察视角,分别是:
  (1)“教师维度”的“导学之言”“导学之态”和“导学之案”。“导学之言”,主要观察教师授课语言是否清晰、精练、有趣味等;“导学之态”,主要观察授课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态度以及由此构建的课堂生态情况;“导学之案”,主要观察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学习方案的适用情况,包括教学(学习)目标的定位、教学(学习)内容的整合、教学(学习)进程的掌控等。
  (2)“学生维度”的“学之有法”“学之有愿”和“学之有度”。“学之有法”,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之有愿”,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等情况;“学之有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度、宽度和深度等。它们是九个观察视角中最重要的三个。
  (3)“效果维度”,即“课堂之得”维度,主要有“知与法”“知与能”和“志与品”三个视角。“智与法”主要观察学生的学科智慧和学习方法,“知与能”主要观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志与品”则主要观察学科教学对学生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情况。
  “基于‘智能势差’的高中语文课堂观察”,选择了主要的十二个观察视角:
  (1)从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智能势差”的维度出发,在学科(知识)储备、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品质、学科精神境界等方面拟出四个观察视角;
  (2)从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智能势差”的维度出发,在信息量度(大小)、问题难度(深浅)、思维深度(品质)、精神厚度(积淀)等方面拟出四个观察视角;
  (3)从课堂教学填补“智能势差”的维度出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环节的推进、教学效果的检测等方面拟设四个观察视角。
  (三)两项课堂观察选择以上观察视角原则分析。
  “基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研究”所选择的九个观察视角,均指向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一核心问题。“教师之教”,紧扣一个“导”字,从“言”“态”“案”三方面展开进行课堂观察;“学生之学”,一方面要观察教师如何让学生学而“有法”学而“有愿”和学而“有度”,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处在“有法”“有愿”“有度”的状态中;“学生之得”,既观察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习得情况,也观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基于‘智能势差’的高中语文课堂观察研究”所选择的十二个主要观察视角,均指向语文教学“智能势差”的形成与填补上。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在其“量度”“难度”“深度”“厚度”等方面高于学生,从而形成“教学势差”;语文教师主要在学科“储备”“学法”“思维”和“境界”等方面优于学生,据此可以设置合理的“教学势差”;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测等观察视角,可以较全面地观察课堂教学如何填补“智能势差”,而成功填补学习中的“智能势差”,是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开展课堂观察的目的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项课堂观察视角的选择,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每个观察视角的观察任务,都可分解,具有较好的操作性;都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观察视角的选择,兼顾了信息和效果反馈及时性原则。
  责任编校 李平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515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