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校长领导力提升的问题。现在当校长和10年前、15年前是不一样的。不少校长对我讲,10年前、15年前当校长比现在好当多了,现在面临着外部很多很多压力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困惑。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校长的领导力,这领导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西方的词译成中文,就类似引领者、带头人。也就是讲,在学校当中,校长是学校的领袖、导师、指引方向的统帅,那么校长怎样才能发挥这些作用呢?我今天讲几个方面。
  首先,领导不同于管理。我们一般说,校长就是做管理的,但是,要强调一下,管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同志把二者混淆。比如有人讲,我是校长,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管理是指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比如一个大家族,主人交代管家做一件事,管家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多快好省,做得很漂亮,很快捷,但是这个事是好事是坏事,是善是恶,管家不管,他只管执行,执行力很强。所以管理的本质是执行力。但是领导不一样,他要做正确的事,要分清是非善恶,把握方向,要站的高、看的远,要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观念。简单讲,做领导要大气,做管理要细致。
  大家想一想,从自身,从周围的校长身上想一想,中国的校长是执行力更强呢,还是领导力更强?我做校长培训快14年,接触了全国很多校长,我感觉中国的校长相对而言,领导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管理经验,但是谈起学校的长远发展,谈起学校办学方向的把握,谈起教育思想的引领和引导,就相对弱。大家再看,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是做正确的事重要,还是把事做正确重要呢?显然,只要是一把手,做正确的事比把事做正确要重要得多。因为,在执行层面有副校长、有中层干部、广大教师,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它的核心就是领导。所以我的看法是,作为一把手的校长,首先是领导力要强,领导力比执行力更重要。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校长分成4类:第一类校长把正确的事做正确。他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非常好,能够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同时又能把决策执行得很彻底,也就是讲领导力和执行力都很强。这样的校长占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一类校长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他带领下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快的,他能给学校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第二类校长,把正确的事情做错。他很有想法,战略抉择、办学思想都没问题,但就是执行力差。这个执行力差可能是校长本人可能是副校长也可能是中层骨干差。有些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这四个版块各自为政,执行力就特别差,校长为了做一件事必须直接和教师接触。第三类校长,把错误的事做正确了。我举个例子,有个人天赋极高,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选择去做一个清洁工。他的战略选择是错误的,但很认真,成为一个先进工作者,这就是把错误的事做正确了。我们发现有这样的校长,很聪明很有才华,但他总做小事不做大事,把一个小事做得很漂亮,就是不做大事。第四类的校长,就是把错误的事情做错了。这种校长很少。希望我们的校长都是第一类,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了。在我们培训过的校长中,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越来越强调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如何做领导者,我加了个限定词是“教学”领导者。做什么样的领导者:这就涉及到校长角色的定位。校长和教师有没有什么不同?
  简单地讲,校长是管理的,老师是教学的,他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规范里,把校长和老师分成两种职业。我们的校长最初都是业务上面强,成为业务骨干、提为中层干部、副校长,最后成为校长。中国校长发展道路基本上都是一旦老师的身份发生变化,无论是校长、副校长,再不教书了,甚至连课都很少听了,课堂也很少进了,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本来对教学很精通,结果越来越疏远。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些同志担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转变不过来,后来在实验区搞了几年,发现其实是校长适应的慢,所以有人说了句比较偏激的话,说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我觉得这句话也不是空穴来风。我想举个例子,北京市2004年底面向本市的校长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不熟悉,这问题就很严重。我再举个山东的例子。有一次我到青岛去,在一个区教育局做报告,中午吃饭时,局长和我说了件事,说区里组织一些校长来听新课改的课,局长要求大家听完之后都不要走,一起来评评课,结果不少校长走了,不是因为有急事而是因为对课比较陌生了,特别是对新课改的内容心里没底,怕自己说的有问题说的不到位,怕老师看不上眼,怕局长看不起他。我们的校长被新课改吓跑了,被评课吓跑了,被老师吓跑了。这个我认为无论如何也不可取。
  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角色应该发生转变,既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又要做一个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就是教学领导者。作为教学领导者首先要求我们懂教育,懂教学。学校是个教育机构,它最核心的业务环节是课堂教学。一切教育改革最终必须要落实到课堂上。你改革再多,如果没有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老师没有变得会教,学生没有变得会学,师生关系没有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平等,那所有外表的变革意义不大。我非常反对形而上学,但是我们教育当中、学校当中有时也存在形而上学。关于教学的问题,现在有些争论,比如校长该不该上课。深圳市保安区规定,校长每周至少上三节课。哈尔滨市规定所有的校长都要上课。我认为,正职校长可以不上课, 他们上课我不反对也不提倡。因为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经常需要调课,会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发生混乱,如果他带的是主课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但是有六个字必须做到,就是常听课、会听课。让正校长上课,刚性很强,但让他听课,柔性弹性都很大。
  常听课、会评课,我们又可以把他进一步的解释为进得了课堂,讲得出评议。这两句话实际是完全不同的要求。进课堂非常容易,但是讲得出名堂对很多校长是种挑战。现在有些校长认为我是正校长,下面有专门抓教学的副校长,课堂有他进就够了。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正校长进课堂和副校长进课堂抓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副校长抓的是执行,正校长抓的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我有时在想,学校的办学方向到底从什么地方出发。我们现在有些校长喜欢搞活动,大型的活动,轰轰烈烈,找了很多领导过来。我认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包括校园文化都要以课堂为主。现在有些同志认为素质教育是在课堂之外,搞活动才是素质教育,课堂里面的事都是应试教育,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永远都在课堂,即使没有新课改,校长也必须进课堂,这是校长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学校的最高首长不抓学校最核心的业务,说句难听的话叫不务正业。从西方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非常强调校长的角色,叫学科带头人,也有的叫课程领导者,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校长要引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所以,这既是课改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校长这个职业、职位的本质所决定的。有次我到一个学校去,多少年不见,学校旧貌换新颜,操场更大了,绿地更多了,教室更明亮了,校长的理念也更多了,但听听课,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和孩子们沟通一下,发现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四、五年前没什么变化。
  校长应“跳出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校长的思考空间不应当只是局限在学校内,应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句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在庐山之外才能看清楚庐山。同样,要给学校准确定位,必须站在学校之外,站在学校之内你看不全。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怎样变革,有什么样的变革趋向,这些把握住了,才能培养出适应这些变化的孩子。校长应“扎下去”。作为教育者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常听课、会评课。跳出来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宏观了,更加大气了,扎下去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微观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了。最可怕的是不上不下,既不大气又不扎实。最微观的事往往是大事,宏观的事往往需要微观做基础,这是一个辩正关系。学校最大的事在小教室,在课堂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18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