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入童话的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写作才能,而且能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童话故事 兴趣 想象 仿写 创作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作文是学生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作文呢?在小学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动机放在首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直接动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践,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儿童写童话体作文,便是作文教学中的一条捷径。
  在这三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童话故事的阅读与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引进童话故事,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
  要让孩子爱上童话,会写童话,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从内容上和语言上都要积累。从孩子在一年级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感知、接触童话,多方面为孩子的积累创造条件。
  (1)师讲童话故事
  我精心选择了一篇篇童话故事,给学生欣赏。听完故事以后,我还让学生找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重点情节,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及时了解学生听的情况,锻炼学生记忆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我还在平时见缝插针地向学生讲述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在他们心田中撒下童话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
  (2)学生乐读童话故事。
  我引导学生到书店购买或通过其他途径借阅一些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并在班级创建图书角,我班的童话故事书有180册以上,包括世界童话故事名著,以及我国现代
  诸多童话大师的力作。比如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系列》22册,杨红樱的《笑猫日记》6册等,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读到优美的童话故事。
  (3)学生会说会演童话故事。
  我利用班队课提倡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专著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并搞一些以童话为题材的节目。如:童话接龙、童话故事大赛等,及时给予奖励,让童话真正能与学生朝夕相处。还让学生将教材、课外阅读材料中的童话编成小剧本在班队课或语文课堂进行表演,增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的感受。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学生们接触童话、积累童话故事,了解童话语言,感受童话的美,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二、走近教材仿写童话,为想象插上翅膀。
  在感受、接触童话的基础上,学生熟悉了童话的特点,对童话产生了兴趣,爱上了童话,激起了创作童话的欲望;同时,通过小学低段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创作童话打下了基础,语文教材中国的童话体课文及练习中的小练笔是引导学生仿写童话故事好素材。
  1、参照原童话的句式作填空式仿写
  小学生初次写童话,不知从何入手,我就将童话的主体部分设计成填空形式以降低创作难度。如,原童话:“有一天,小猴过生日,小白兔送来了碧绿的青菜。小猴说:‘谢谢’。”根据原童话的句式,设计了填空题:
  “(谁)送来了(怎么样)的(什么东西)。小猴说:‘谢谢’。”教学中,先让学生口头填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如:“小猫送来了新鲜的鱼。小猴说:‘谢谢’。”“小牛送来了碧绿的青草。小猴说:‘谢谢’。”最后,让学生加上时间,谁过生日,就成了一篇小小的童话。
  这个过程既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又让学生明白了讲故事要抓住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人物、事情。
  2、根据原童话进行结构仿写
  在填空式仿写的基础上提高难度,指导学生整体把握童话主体部分的结构进行仿写。
  例如,原童话:“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船……”
  教学中,在学生熟读童话的基础上,先帮助他们理清原童话的结构,注意语言叙述顺序,注意动词的确切运用,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树叶还会落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小动物过来把它当作什么?最后进行想象仿写。
  三、自主创作童话故事,飞入童话的世界
  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层次递进,指导学生创作童话。
  1、分步创作童话故事
  (1)根据童话的开头、结尾,补写中间内容。例如,老师给学生一个童话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很久以前,大森林里住着一头凶猛的狮子。一天,狮子特向小猴发出邀请。小猴全不知狮子的阴谋,毫不防备,高高兴兴地来了。刚走到狮子家门口,就被狮子捉住按在地上。
  结尾:小猴子对狮子眨了眨眼说:“再见了,狮子大王。”于是大摇大摆地走了。
  然后让学生根据开头和结尾展开想象,创作中间内容,即想象小猴子是如何脱离狮口的。
  有的学生说:“小猴子灵机一动,骗狮子说他是百兽之王,不信就跟他走一趟,结果森林里的动物见了他们都吓得跑了,狮子信以为真。”有的说:“小猴子骗狮子说有一大块非常鲜美的肉能填饱狮子的肚子,不如让他回去拿来后再吃了他。”还有的说:“小猴子哭丧着脸,捂着肚子说他吃了毒草,现在毒性发作了,如果狮子吃了他就会同归于尽。”这样,加上开头、结尾,一个个有趣的童话产生了。
  (2) 根据童话结尾补写开头和中间内容。例如:童话《小蚂蚁得救了》结尾:“小蚂蚁看见蛇来救它了,马上抓住蛇的尾巴,一步一步爬上了岸。蛇解开蒙在小蚂蚁眼睛上的布,对小蚂蚁说:以后可要听老师的劝告哦!”
  小蚂蚁低着头说:“知道了。”说完,穿着湿淋淋的衣服回家了。
  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童话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话,动物的动作来推测故事的起因、经过,展开想象:“小蚂蚁是怎么会掉下沟的?”“除了蛇,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救小蚂蚁?它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学生们编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童话。
  (3)根据故事的前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续编故事,解决问题。如,学生阅读了《小猫与狐狸》前一部分内容后,让学生思考小猫想出了什么办法让狐狸用尾巴钓鱼,最后被冻住的?学生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说:小猫说,自己的鱼是用尾巴钓的。也有的说:小猫骗狐狸,现在流行用尾巴钓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在学习了《丑小鸭》后,我要求学生以《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为题,对《丑小鸭》进行续写,学生的作文想象力丰富,内容各异。
  (4)改变原故事的结局编童话故事。例如,童话故事《狼和小羊》的结局是可怜的小羊被蛮不讲理的恶狼吃掉了。课上完后,学生的脸上个个露出了同情的神情,他们是多么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啊!我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改编,写成《小羊智斗恶狼》。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出了一个个妙招,写的惟妙惟肖,有个别同学甚至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加上了动作,使得自己的作文更有吸引力。
  2、学会创作童话故事
  (1) 按图片不同的排列顺序编写童话。学生掌握了创作童话故事的一般方法后,老师又指导学生借助图片的不同排列顺序来编写童话故事,例如,选择三个小动物――小花猫、小兔、狐狸。先根据“小花猫、小兔、狐狸”的排列顺序编了个故事,要求学生复述。然后,老师又根据“小花猫、小兔、狐狸”的排列顺序编了另一个故事。让学生自己阅读这个故事,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阅读后纷纷举手,说:“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故事中的小动物一样。”“不同之处是动物的出场顺序变了;狐狸在老师讲的故事里是反面人物,而在我们读的故事里是正面人物;这两个故事的内容不一样。”随后老师另外出示了三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出几种不同的排列顺序。每一学习小组选择一种排列顺序,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编故事。
  (2)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编写童话。
  童话创作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具备了独立创作童话故事的条件,老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独立编写童话故事。教学中,先让学生确定自己要编的童话故事里有什么动物,想想这些动物各有什么性格特征,思考故事主要内容、情节发展,然后给童话中的人物加上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故事编具体,编生动、编完整。
  童话创作让孩子受益匪浅,无论是口头的表达、书面的写作,还是开阔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亦或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上个学期期末时,对学生的童话创作进行了考察,考察方法是:给学生一幅画有多种动物和植物,让学生选择三个以上的小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结果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都能编出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有“狐狸的下场”、 “爱恶作剧的小猴”、“争夺王位”、“小熊的梦”、“谁最美”、“狮子许愿”、“小青蛙得救了”等等,编得生动有趣,写得有曲有折,细节描写引人入胜,写作能力顺利地向中年级过渡。我班还有几位小朋友利用寒假时间写了长篇的童话,让人甚感欣慰。
  小学初学写作,尚处启蒙阶段,因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童话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对童话形式十分熟悉,十分欢喜。从童话入手,意即在这一阶段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脚,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现实与梦幻之间,尝试用天真、稚嫩的小手去编织一个又一个色彩班谰的童话故事,在培植学生的写作兴趣的过程中,训练并规范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张中原
  2、《“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周一贯
  3、《小学生佳作精选精评》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张伯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32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