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和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除了让国人感到自豪外,也让人们深思,如何挖掘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精髓,为现代的中国教育服务?
  孔子出生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卫灵公第五章)并兴办学堂。他收容学生不分族类、地域、国籍、贫富,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述而七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今有据可查的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要批判那种“精英教育”的作法。
  有人说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统治了阶级培养“君子”和“士”,但他的最终目的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十九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人才的选优原理。此外,孔子在教育目的上还提出培养“成人”的要求。他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三章)这是孔子对“成人”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成人”的精神面貌应包括智、勇、德、艺、文五个方面,今谓之德才兼备。当然,各阶级有各阶级的“成人”的要求,但从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看,孔子对“成人”的观点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新葩。
  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商以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六经”为教科书。他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成为后世流传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对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新课程改革也是瞄准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学习科目和学习要求,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孔子为旗帜,全面贯彻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授好每一门学科,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其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除以上教育思想以外,孔子还提出了许多教育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孔子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论语》载有许多这方面的材料。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先进第十七章)“赐也达”(雍也六章)、“求也退”,“由也兼人”等等(先进第二十一章)。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子路冉求同问“闻斯行诸?”(先进第二十一章)孔子根据子路鲁莽好胜的性格,抑而退之,要他处人处事小心谨慎,多听听父母等人的意见;冉求畏缩不前,遇事迟疑不决,孔子鼓励他处人处事要大胆,可以有闻即行。孔子还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有专长的实际,实行分科教育。如将在陈、蔡时的弟子们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分为四科(先进第二章)培养了十四名四科的尖子,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所以,宋代朱熹把这种因人而异的教育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简称为“因材施教”原则。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追求受教育者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但是因为受教育者个体特征的不同,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才能促成其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是我们搞好新课程教学的必要前提。
  在学习书本知识中,孔子很重视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勉励弟子学思并重。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十五章)就是说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而不独立思考,就会茫然,一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学习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人精神困顿不安。他还认为“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这表明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多思可以出智慧。因此,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生独立思考,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今天,新课改仍然要发扬这一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既不能倾盆大雨似的灌输,也不能一味放手的自学,一定要把握火喉,采用合适方式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规律。
  另外,孔子的德育原则也有不少值得重视之处。如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二十五章)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二十四章)“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二十八章)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为学八章)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七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五章)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八章)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今天,我们要辩证地吸取他的道德教育原则,树立道德教育为先和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观,把道德教育溶于文化知识教育之中,注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以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在新的课改教学中,要反对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油水分离的作法,防止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再度发生,恰当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课程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被后世奉为“师表”,固然是权势者捧起来的,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一位好教师应有的品质和条件。诸如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学生,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处理得很融洽等等,均为历代称颂。自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包括许多糟粕,又几经历代统治者和后儒的打扮,愈扮愈丑,甚至被他们弄得有些人鬼不分。所以,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批判地继承,让其合理的部分发扬光大,为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服务,使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32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