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等――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班主任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朋友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字面上来看是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对待,不过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迥然有别,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还有不小的距离。问题主要在教师是否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民主教育只能说服,不允许强制。就是说,对待学生的一切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班主任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讨。班主任应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说服”提出异议。当学生出现不良倾向时,应能较多地容忍其缺点和弱点。班主任应在人格平等的气氛中与其进行温和的对话,严禁斥责、讥讽、体罚或变相体罚。班主任必须有宽容的品格。这是班主任思想境界的标尺,是班主任人格力量的展示。教育民主要求班主任提高民主意识,以平等的心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其主体意识的复苏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使之成为聪明、自尊和自重的一代新人。
  在笔者的教学活动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课外活动时,我走进教室,见小李的座位旁边有一团纸屑,我便主观认定这纸是她丢的。于是唬着脸对她说:“把纸捡起来!”小李嘟着嘴,一动不动。我一看更来气,严厉地说:“错了就要主动改错,怎么会是这种态度呢?明天罚你扫地,看你还乱扔纸不!”小李一下子哭了,捡起纸屑,气冲冲地出了教室。
  这样的事过去时有发生,我也未放在心上,但第二天,小李碰见我时,却故意把头扭向一边,装作没看见。我一见她怀有敌意的表情,心里一沉,难道我错怪了她?
  我找来小李邻座的几位同学谈话,其中一位男孩主动承认了那团纸是他丢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正是由于自己的武断,造成了失误,挫伤了小李的自尊心。为了及时补救,我下课时对小李说:“你今天下午不用扫地了。”她沉默不语。下午放学时,她还是默默地和其他同学一起扫地。但一见到我,还是不正眼看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责备自己为什么不了解清楚就随意批评学生,甚至做出罚扫地的错误决定,而一旦弄清情况又放不下老师的面子。思前想后,我决定向小李认错。
  第二天晨会课上,我首先表扬了头天扫地的同学很认真,特别表扬了小李,然后诚恳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小李认错。我说:“老师不是神仙,有时也可能出错,今后欢迎同学们及时提醒,甚至批评,老师会乐意接受的。”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看小李,只见她脸上泛出红晕,眼里噙着泪花。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她竟放声地痛哭起来。
  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抛开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但是,既然是内心活动,那当然是隐藏的、不外露的,是不易察觉,不易了解的。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呢?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个体有一种投其所好的行为,又称获取信任行为。个人为获得别人的好感,往往投其所好,这是个人的一种策略行为。最常见的投其所好的行为表现是自我暴露的行为,即个人在特定的人物面前展示自己内心的秘密。例如,学生对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或最为信任的班主任,把自己内心的隐秘谈出来,表明自己对好朋友、对老师的充分信任。这就告诉我们,你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隐秘,你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愿意向你倾诉。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对广州市1856名学生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把“很幽默,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列为最喜欢的老师的第一位,把“很民主,不过分要求学生”的老师列为第二位。这反映出学生对教育民主,师生平等的新关系有着普遍的、强烈的追求。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尽量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朋友。班主任只有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交知心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记》中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认为班主任是可以亲近的人、可依赖的人时,才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作者单位
  云南省邮电学校
  ◇责任编辑李配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38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