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求实造新 以情施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学流派,其中有像京派、海派等以地域为特点而成的语文流派,浙派名师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脉。在教学文化的探索上,浙派名师以其独有的地域与历史底蕴,力臻完美,实现了语文课堂美感、诗意、智性的多元统一。本文在研习了近几年来浙派名师优秀课例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的地域特色,探讨浙派名师教学文化的独特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艺术;语文阅读教学;浙派名师
  
  教学文化是近二十年内提出的新概念,它指“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共享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互影响的环境氛围。其中,价值体系包括师生内蕴的知识基础、教学价值观、教学信仰以及教学伦理,行为方式主要指师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教学文化集中的反映了教学流派的人文气质和丰厚内涵。浙江有其得天独厚的血脉传承和历史积淀,在文化的开掘上也颇具启蒙和先锋色彩。浙派名师的语文教学文化更多的受到本土的历史、风俗、气质的影响,萦绕着浓浓的育人情怀和灵动思辨的价值追求。本文笔者主要从教学思维文化、教学行为文化、教学价值文化来探讨浙派名师的教学特色。
  一,淋漓尽致的“语文味”――原生态的教学文化
   “‘原生态’,顾名思义,是指反映物质的初始形态,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原汁原味的状态。”语文课堂的原生态就是淋漓尽致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浙派名师的教学文化倡导重拾课本,回归课堂,在品字斟句、书香缭绕中寻味语文味儿。
  读写结合,升华美感,在语文教学中是天然合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此学科:听,说,读,写、诵并重,相辅相成”。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目前语文课中作文训练较少,老师把写作扩至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作为情感和素材的铺垫,而把写作作为阅读的延续和升华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二,追逐课堂美感,提升诗意和谐――“人本”的教学价值文化
  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大地上。”教育的导向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导向,“教育者应真正切入受教育者之生命,也就是切入学生之生命。” 浙江历来重商重实用,但是浙派的教育理念中却很少有急功近利的因素,由古以来浙江教育家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和美好人文品格,现今浙江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延续了人文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三,张扬个性思考,引导质疑批判――思辨的教学思维文化
  浙江教育家是一批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大多接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文化精英,他们继承了历代浙江学者对传统和现实所持有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较强的创新欲望。如果说,语文课堂的普遍特色是平稳、中正和圆满的,那么浙派名师的语文课堂则是多了些灵性和留白的。正是这种松弛,才可能产生看到鲜明的观点,“不合时宜”的创造,充满张力的想象,而这些恰恰来源于浙派秉持的开放和创新的教育理念。
  四,推崇经世致用,鼓励多元开放――地域型的教学行为文化
  “一种教育必需相应的文化背景的全面滋养,需要本土化的悉心呵护,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发育人生各种细微情感的沃土。”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建造人的精神家园的作用,所以语文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本土文化的滋养。课程作为浙江文化的载体,浙派名师们尤其注重发掘具有语文课中浙江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将乡情乡味融入在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中。
  由于教学文化与语文课堂的天然和谐,使得浙派的课堂形式可以推层出新、尽善尽美。在朗朗书声中细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文儒雅,在品词酌句中感受人性的细腻与善良,在造境体验中轻触自然草木间的点点温情,在思考对话间学会倾听、诉说、宽容和理解。语文老师在变换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在寻求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成长。在全国语文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浙派的语文课堂无疑是开风气的,这种进步不仅仅是地域、历史和文化的优良延续,更是浙江老师们精心的探索和创造。在这里,语文课赋予了独特的视角,穿上了文化的外衣,拥有了开阔的心胸,带给学生们更为丰富而多元的语言文字大世界。
  参考文献:
  [1] 童富勇主编.《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初中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60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