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线形的关系,而表现为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改革对社会变迁具有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变迁对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双向作用体现在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三方面,只有认清这种双向作用才能更好地认识教育改革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改革;社会变迁;双向作用
  作者简介:唐佩(1983-),女,湖南郴州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教。(广东 顺德 52833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004-02
  
  所谓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上对各种社会运动结果的综合名词,它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动而言。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改革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二者究竟孰因孰果?孰先孰后?综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述虽多,却颇多歧见,或者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反映论”,或者认为教育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我们称之为“教育动因论”,二者各执一端,其结果要么产生“教育无能论”,要么产生“教育万能论”,因此,这两种说法均未能正确阐述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我们在探讨二者关系的时候,不妨改变以往的静态、线形的视角,而在双向互动中看二者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社会变迁导致子系统方方面面的变化,自然就要导致教育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变迁决定了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它的变革对于社会变迁亦有功能性作用。由于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的变迁,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双向作用关系。
  一、经济变迁与教育改革
  1.经济变迁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经济变迁历来是社会其他子系统变迁的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有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改革也必然引起教育变革。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教育制度变革。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需要有相应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以我国为例,在建国之初,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引起相应的教育变革,形成计划性教育制度,表现为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教育制度就不再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了,也因此要将原来统得过死的计划性教育制度转变为灵活高效的新型体制,如:国家通过立法、拨款和制定教育方针等措施,对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同时允许地方适当自主办学,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更为灵活多样。[1]
  其次,经济发展变化决定教育观念的变化。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教育观念向广义方面转化,要把传统教育变为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基础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历教育,而且要重视以增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各种非学历教育。同时,要树立“市场”观念,将“自由竞争”观念引入校内,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面临巨大的竞争,这样的竞争正在教育领域形成一种新的繁荣景象。
  最后,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变迁。这一内涵主要表现在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分离的种种努力上,即:建立学校科目和工作性质变化之间的清晰联系;对经济和技术的理解成为课程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学校科目既可以是知识体系,也可以是理解框架,应能够使学生反思自己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志向;关于工作性质变化的讨论应成为课程的中心,并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到所有科目的大纲中;工作经验应该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改革对经济变迁的作用
  教育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等物力资本的。”[2]既然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任务,对于经济改革来说自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是教育改革对于经济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国内外的经济改革,大都以教育改革为先导,创造条件,打通渠道,提供人才和观念上的保证。如日本战后的经济改革与起飞就是通过教育改革为先导而获得成功的。教育改革具有先导作用,一是因为教育改革具有传播和培养新的思想观念的作用。经济改革必须通过教育改革的途径来进行发动推行,使人们理解和接受新的改革思想,动员人们积极投入改革。二是教育为经济提供人才。经济改革需要新型的领导、管理人才的参与,这些人只有通过教育先行培养出来,才便于经济改革的实际推行,是经济改革的保证。三是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育的经济功能见效周期较长,为此要求人们把教育改革先行一步,以便为将要全面推开的经济改革创造必要条件。基于这些因素,经济改革应以教育改革为先导,在设计一项经济改革计划之后,根据这一改革计划推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改革。
  其次,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的情况有灵敏的反应,通过教育改革情况可以看出经济改革的效果。同时,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具有调节作用。它是通过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和专业、学科方向,而对经济改革起调节作用的。
  二、政治变迁与教育改革
  1.政治变迁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教育与政治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列宁曾多次提出:“资产阶级的虚伪表现之一就是相信学校可以脱离政治。”“与过去那些谎言不同,我们不能不公开提出问题,公开承认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治体制中的阶级关系变化对教育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历来有其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由统治阶级掌握,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西方来看,中世纪,西方教育体制的宗教性,是当时的王族和教会僧侣阶层占统治地位的结果;中世纪末,西方各国大学的兴起、行会学校的产生,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双轨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则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即使在现代西方国家,尽管经济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有的西方学者企图否认或掩盖西方社会中阶级关系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但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仍是其教育制度的重要动因。
  第二,国家形式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一个国家形式的构成原则是专制还是民主会影响教育制度,比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国家形成了教育体制的专制化,而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民主”口号,倡导教育上的民主公平,并进行系列改革,如教育体制由宗教唯一体制向体育、美育、智育并重体制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受其阶级局限性也只能是少数人的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确立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体制,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其次,国家权利分配也制约教育体制。如:受国家形式的中央集权所制约,法国的教育体制具有高度统一化传统,而在地方分权的国家形式下,美国的教育体制则较为多元化。在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体现在教育体制中的是:教育方针的统一性,教育法律的统一性,教育事业管理体制主要方面的统一性及各地的创造性和不一致性。
  此外,政治对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变革也具有重要影响,统治者借助于学校教育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仪式,避免涉及政治领域中“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忠顺于政治权威的价值观念,宣传“正确”的事实和价值标准,向学生传递有关国民性、政治权威、公民权利和义务、政治生活实际情况、民主等信息,大量基本政治信息和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共同促使未来的公民形成了顺从和支持性的政治取向。
  2.教育改革对政治变迁的作用
  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对政治变迁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教育改革能促进民主化进程。比利时学者亨里・雅纳说:“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3]这一说法高度肯定了教育在扩大人的社会升迁机会,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具体说来,教育对民主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这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教育民主化重要体现的全民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二,教育改革通过对自身内容的变革,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们的民主观念。古代社会,教育是统治者愚昧人民的精神鸦片,而现代社会,教育内容改革,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人们的民主观念,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第三,教育通过其制度改革,扩大人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在这里,首先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世界各国先后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使得部分人能为进入社会工作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而在高等教育方面,改变了身份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实行按照能力和绩效为选拔标准,从而使得即使出身不好的人也能接受好的教育,进而进入社会上层。
  教育改革对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于是西方社会有教育社会学者鼓吹:教育可以改良政治、消除社会上的不民主、不平等的现实。但这只是一种骗人的空话,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教育在政治方面只是复制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阶级、阶层之间的不民主、不平等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教育的发展而彻底改变。
  三、文化变迁与教育改革
  1.文化变迁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文化,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与经济、政治相比,它同教育的内在联系就更为紧密了。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只能以不断变迁的形式得以存在和发展,而随着文化的变迁,作为其主要部分的教育也必然发生变革。
  首先,文化变迁对教育内容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主要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其中涉及政治观点、道德观念、信仰、艺术等,同时也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学校教育则是通过向青年一代传授已有文化,让其适应社会。为此,文化一旦变迁,教育内容也就随之改变。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即是向青年一代传授直接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知识趋于理性化,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而后出现了知识的系统分类,这时的教育内容就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经验了,而是对各门类知识的系统传授。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增长速度惊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内容随之更为多元化、全面化,其最为显著的改变在于:知识的丰富性程度提高,知识的深度加大,知识由原本的注重经验传授转而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创造精神。
  其次,文化传播方式对教育方式变革具有重要影响。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在原始社会,尚无文字出现,人们主要依靠口手相传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历史发展到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这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从而使文化大大丰富起来,单纯的原始的示范模仿的教育方式不再能满足知识传递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专门传授知识的工具――书本,这就让知识的系统传授成为可能。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教育引入新的传播工具――计算机和网络,使知识的传播日益迅速和高效。在当今社会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既是文化传播方式变迁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促使文化创新加速。
  2.教育改革对文化变迁的作用
  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的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另一个过程是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即文化传播。而教育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使文化积累日益丰富,从而促进文化变迁。摩尔根认为人类是“通过知识经验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4]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根据社会需要、价值取向及文化本身的价值对文化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它是一种有选择的传播;(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教育的传播并不停留在表层文化,而具有深层面、深层次的特点;(4)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值得信赖,易为传授者所接受;(5)传者与受传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6)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意义;或因融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5]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创造性人才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动力源,促进文化变迁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与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均是在双向作用的过程中变化发展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融于社会变迁之中的,一旦发生了社会变迁,必定要引起相应的教育改革,从而推动社会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革,而教育改革的推进,又会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而产生新的社会变迁。因此,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不是单向、线形作用的关系,二者是在双向作用中共同变化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胡宗仁.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探讨――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视角[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郑金洲.文化与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J].上饶师专学报,1996,(1).
  (责任编辑:张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76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