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酷吏”还是做“菩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从教当中,时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私下点评:某某老师“真严格”“负责任”“学生都服服帖帖”的,同样是这位老师,有的学生却称之为“酷吏”;某某老师“真有爱心”“总是面带微笑”“充满亲和力”,也同样是这位老师,有的学生却称之为“菩萨心肠”。面对学生的种种评价,引发了自己的一点感想:到底该做怎样风格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
  “严是爱,松是害”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千百年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说的最多的也是“严格要求”。的确,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发展,少走弯路,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对“严格要求”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学生习惯接受,不会批判地思考,个性丧失,创新意识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灵压抑,性格孤僻,过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报道的13岁考上大学的天才儿童ZYK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讲,有些老师往往会把“严格”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奉为不二的准则。学生偶犯小错,动辄大声呵斥,极尽挖苦之能事,甚至“出离愤怒”,动用拳脚,使学生“望而生畏”“心生怯意”,称之为“酷吏”“魔鬼”,最终落得“良药苦口不治病”的后果。倘若如此,不能不说,也是教育者的一种悲哀。
  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其各方面的天资、个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接受快的,接受慢的;语感好的,画画棒的;聪明灵活的,呆板木讷的;认真努力的,马马虎虎的;胆大的,心细的。教师心目中理应承认学生是有千差万别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又常常不愿意面对这种差异,希望种下的种子,收成粒粒都是饱满的。而当希望不能达成、权威受到挑战、制定的规则被突破时,也就忘记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切切教诲。教师的失望往往会转化成懊恼,然后是批评与责怪。这时,也不能再去冷静地分析学生犯错到底是任性之举或无心之失或当罚之过或力不能及,以致造成教师常有的感情冲动、处罚失度。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这绝对是正确的论断。作为一名教师,理应拥有仁爱的心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谅解也是教育。” 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原谅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美德,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善于以自己的仁爱和宽容之心,充满亲和力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可现实中有些老师却做得看起来“太好了”,上课不来不管,迟到早退不管,作业不交不管,考试作弊不管,成绩下降不管,品行不好不管……善心广施,被学生尊奉为“活菩萨”。这些老师迟早会落个“好心难得好报”的结果,因为这类老师明显是责任心缺失。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问题长期视而不见,无原则宽容放纵,就容易形成另一些不良人格。如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自夸自尊;期待别人的赞赏,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缺乏责任心和社会公德,容易违法乱纪;犯错误后没有后悔之意、不知羞耻、无罪责感;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将责任推向别人。同样,教育走向了另一种失败。
  应当说,过严或过宽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会造成学生的人格畸形。教育者必须在严和宽之间寻求平衡点,既要有严厉的面孔,又要有宽容的胸怀,二者贯穿教育始终。严格不是苛责、苛求,应该严而有格、严而有序、严而有理,让其成为一把利刃,割除学生身心的毒瘤。宽容不等于溺爱、放纵、放任,不等于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不等于可以原谅学生的所有错误。宽容更多的是对学生感情、心灵上的宽容包纳,让其有健康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严格的教育。我们认可“当头棒喝”的严格教育使学生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也欣赏“和风细雨”的宽容教育温润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摆正航向、蓄积力量。
  我们真诚地向往既能“大幅挥毫泼墨、又能个别细微雕刻”成功的教育境界,也热切地呼唤一大批有爱心,有专业知识,有教学热诚和教学技巧,外严内宽的理想型教师不断涌现,同时也期待着那些“酷吏”型“菩萨”型教师能够快速转型。
   (胶州市洋河镇河西郭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85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