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帕萨卡里亚创作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文章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第二乐章帕萨卡里亚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主题旋律形态、主题展开手法、整体结构途径等方面的阐释,探讨了作曲家基于传统复调体裁基础上的个性化创作技术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 帕萨卡里亚 旋律形态 序列 点描法
  俄国作曲家伊戈尔・菲德洛维・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第二乐章帕萨卡里亚共81小节,乐器编制为包括单簧管、大管、圆号、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在内的七个乐器声部。这首帕萨卡里亚最显著的创作特点是序列音乐原则的融入,但其序列音乐手法是经过改造的,即序列主题并不像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威伯恩等那样严格,纵向上也没有序列化的和音。此外,帕萨卡里亚的序列音乐手法建立在有调性的基础之上。
  一、主题的旋律形态
  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主题的旋律形态,在长度、结构、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显现出与传统的高度契合,而在调式调性、音色调配等方面则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主题的长度、结构、节拍及速度
  倘若将被视为帕萨卡里亚创作“模板”的20世纪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斯特拉文斯基这首帕萨卡里亚的固定低音主题的形态做比较的话,会发现二者之间极大的相似性。从长度来看,两个主题都为8小节。此外,从内部结构来看,两个主题旋律均显现出频繁的节奏模进的特点。另外,速度也基本一致,即行板的速度,节拍均为3/4拍。因此,无论是主题的长度与结构,还是节拍与速度等方面,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萨卡里亚主题显示出与传统的高度契合,并在听觉上显现出传统帕萨卡里亚典雅、庄重的气质。
  (二)主题的节奏与音程密度
  主题的节奏与音程密度是影响旋律表现活力的重要因素。首先,从节奏密度看,巴赫这首帕萨卡里亚主题的密度为0.64,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萨卡里亚主题的密度为0.667,二者在节奏密度上表现出近乎一致的状态。从音程密度上看,巴赫的帕萨卡里亚主题主要以级进进行与四、五度跳进为主,而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萨卡里亚主题则以七度、十度等大音程跳进为特点,其音程密度明显高于巴赫的主题。因此,在节奏密度极为近似的基础上,斯特拉文斯基的主题音程密度明显高于巴赫的主题,其旋律整体的表现活力更为突出和活跃。
  (三)主题的调式调性
  在主题的调式上,传统帕萨卡里亚的固定低音主题尽管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调式转换的情况,但在初次呈示时通常都为小调式,巴赫这首帕萨卡里亚也不例外。而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帕萨卡里亚主题则是建立在一个八声人工调式音阶基础上,并且它作为序列原型是其他对位声部旋律生成的“母体”,即依据序列音乐原则在其基础上以移位、倒影、逆行、逆行倒影等形式生成对位声部的旋律。不过由于这个音阶本身也显示出一定的小调式色彩,因此,可以说它是传统主题的小调式特征与斯特拉文斯基个性化序列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巴赫主题的调性以主音C音在首尾显要位置的出现得以明确,而斯特拉文斯基这首帕萨卡里亚尽管是以序列音乐原则构思的,它却是有调性的。
  (四)主题的音色调配
  传统帕萨卡里亚主题一般以稳定在某一乐器声部的单声形态出现,即主题的音色显示出统一、稳定的特点。而斯特拉文斯基的主题在首次呈示中就应用了勋伯格、威伯恩创造的“点描法”的配器手法,主题以点状的形态分散于各乐器声部,从而营造了富于现代气息的、色彩斑斓的音响效果。
  二、主题的展开手法
  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帕萨卡里亚的9次变奏中,固定低音主题的节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音色调配方面,固定低音主题呈现出丰富的音色转换。在9次变奏中,固定低音主题只在前两次变奏稳定在大提琴的单一音色,其他变奏均融合了两种或三种音色。此外,还有两次点描法构成的点状音色调配。在历次变奏中,由于斯特拉文斯基惯于音程转位法的应用,又使变奏中固定低音主题的个别音发生了八度转位,使旋律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对位声部的旋律形态
  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帕萨卡里亚9次变奏中,除了个别自由对位声部(如变奏1中单簧管与大管声部构成的节奏紧凑的、连续的符点音型进行)外,绝大部分对位声部的旋律都是依据序列音乐原则,以固定低音主题序列原型及其移位、倒影、逆行、逆行倒影、自由变形等形态出现,保证了在看似复杂多变的织体表象之下,整个乐章音高组织的严密性与统一性。个别序列对位声部显示出更接近勋伯格、威伯恩序列音乐作品展开部分的旋律形态,即表现出“阶段化的”“动机化的”特点。如变奏3中作为对位声部的钢琴声部,其旋律尽管也是以序列手法生成,但并不是由序列原型的整体变奏得来。
  四、整体结构途径
  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第二乐章在音色调配、节奏组织等方面呈现出多重结构的交混现象,赋予帕萨卡里亚丰富的表现力。在固定低音主题的音色调配方面,主题在首次呈示、变奏3、变奏9中因“点描法”的应用呈现出点状的丰富的音色转换,而在其他变奏中,主题主要在大提琴等声部出现,音色调配以低音弦乐器音色为主。因此,主题在音色调配上呈现出古典五部回旋曲式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回旋结构原则。在主题的节奏组织方面,主题呈示及9次变奏中的节奏密度基本稳定在0.667的指数上,只是在变奏3及最后两次变奏中有略微偏差。其中,变奏3的节奏密度最低,为0.593,并且变奏3大致处于乐章的逆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显示出逆黄金分割的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萨卡里亚保持了与传统体裁风貌的极大相似性,如固定低音主题的旋律形态显现出与传统的高度契合,并且在历次变奏中基本保持了形态的稳定。此外,固定低音主题以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为主的音色调配也显示出与传统帕萨卡里亚的联系。作曲家将新维也纳乐派创造的序列音乐手法、点描法,以及自身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融入到《七重奏》帕萨卡里亚中,又赋予这首作品鲜明的时代气息,使之成为20世纪众多作曲家创作的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一。
  参考文献:
  [1]米哈伊尔・德鲁斯金.斯特拉文斯基传――性格・创作・观点[M].焦东建,译.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杨燕迪. 偏激的洞见――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导读[J]. 音乐艺术,2008(1):52-56.
  [3]Stravinsky I. Poetics of Music in the Form of Six Lessons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M].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联合培养艺术学理论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99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