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区的高考试卷严格按照《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命题,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选考部分又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必须任选其一作答。
  在此,笔者仅对广东卷和宁夏卷(海南和宁夏共用一套语文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进行简要分析。(广东卷选文为《泥泞》,作者迟子建;宁夏卷选文为《林冲见差拨》,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因篇幅关系,本文在分析试题时,省略原文。)
  
  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篮板简析
  
  16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小语境和大语境。小语境着眼于一句或一段,大语境着眼于全篇。就本文而言,第1段写了“雪”之美。第2段写“雪”之丑。这就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作者认为,既然爱雪,就不仅要爱雪之美,也要爱雪之丑。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主旨: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因此,就全篇而言,文章开头描写雪,不仅是为了突出雪的两重性,更为下文写主体“泥泞”作了铺垫。其实。在一篇文章中,写主体之前先写次要的景或物,往往就有“铺垫”“引起下文”等作用。
  参考答案 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17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第一步要“定位”。“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是原文第6段。第二步要“瞻前顾后”。文章前5段通过“雪”引出“泥泞”。第6段明确表示对雪的“热爱”之情。之后2段写“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如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第三步要“摘取”。通过分析,考生不难知道第7段和第8段能回答“为什么”。第四步是“整合”。所摘取的文字不能都作答案,考生应该通过整理、合并、提炼,组织成精炼的答案。
  参考答案 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18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考生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就本文而言,核心概念是“泥泞”,考生一定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泥泞”的象征义,然后抓住“泥泞”与“未来的道路”的关系来思考,最后分析“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的原因。同时,考生要牢记:对探究类题型的作答,一定要坚持从文本内容出发,切不可脱离文本,过于主观地进行所谓的“引申”“发散”。
  参考答案 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简析
  
  1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 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 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应该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基础。如果是简答题,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先要找出相关的答题区间,“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然后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如果是选择题,难度相对要小一点,考生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通过仔细研读每一个选项,最后确定答案。如本题中的B项,考生准确理解了第1段和第2段的内容后可知,林冲得到“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与“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并不是由于被高太尉陷害;C项,参考第2段,差拨破口大骂的原因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拿出来”。
  参考答案BC
  12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能力,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几个方面,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考生解答这样的试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就小说而言,主要考虑这样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因为人物的形象正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塑造出来的。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第二,情节妙在有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当后文对差拨等作具体描写时,读者会觉得富有戏剧效果。这是在巧设铺垫。
  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13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悬念等:其次,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等方面分析人物。
  在本文节选的这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考生将能表现差拨性格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1问的答案。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一手法是在对差拨的语言描写中体现的。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14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这不是简答题,它要求考生去探索、去论述。考生可以从林冲的配军身份、隐忍顺从的性格和心理去论述,也可以从其教头身份、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去论述。不过在解答第2问时,就应该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就人物身份论述人物,切忌前言不对后语。
  就论述人物而言,考生心中要有个纲。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细节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从以上分析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难度还算适中,没有大家事先设想的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考生在备考时,应该注重练好阅读基本功。这样,在面对新题变化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方寸不乱了。
  
  (责任编校/曾向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03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