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兰芝“遣归”求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诗中刘兰芝的“遣归”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但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各类撰述一般都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自请遣归”。当然这样的分析,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刘兰芝性格中“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诗中写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显而易见,这乃是刘兰芝一时的愤激之辞,是小两口之间的气话,戏言。
  首先,诗中告诉我们,焦、刘二人乃一对“结誓不相离”的恩爱夫妻,当刘兰芝被遣临行前托付所留物品时,她殷切叮嘱仲卿要睹物思人,“时时为安慰,久久难相忘。”当她听到雄鸡啼鸣时,便起床“严妆”。可是心烦意乱,难以竟妆。因此,穿了脱,脱了再穿,“事事四五通”。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是留恋仲卿,不忍遽别,不是吗?她在“出门登车去”的时候,想到从此要和恩爱如胶膝的仲卿天各一方,势难复聚,便不由得肝肠寸断,“涕泪百余行”,这泪是依恋之泪,是负屈之泪,是愤怒之泪。及至分手时夫妻以磐石、蒲苇自比,信誓旦旦,仲卿表示“誓天不相负”,兰芝期待“不久望君来”。两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那样难以割舍。特别是兰芝被专横、势利、庸俗的兄长许给太守的儿子后,她觉得先前的誓约将化为泡影,重新团圆的希望已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顿时五内俱焚,“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相约“黄泉下相见”,而且终于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自杀殉情。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的执著,刘兰芝怎么会“自请”遣归呢?
  其次,在封建社会,出嫁的女子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娘家不请不接,擅自回去,或由夫家送回,被认为是背礼、失德、犯规的举动,意味着犯有重大过失。因此,妻子被丈夫驱遣是最屈辱的事。刘兰芝是在严厉的封建家教中长大的,诗中反复强调她“十五诵诗书”“十六知礼仪”,深知封建礼教给妇女定下的道德规范。因此,她在焦家“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即使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情况下,她还是忍气吞声承受着煎熬。正因为如此,当她被遣回娘家后,“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并且使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愧见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这样的后果,以刘兰芝的聪明和头脑清醒,事前不会想不到,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要自请遣归,自寻其辱呢?
  第三、刘兰芝这段话是在向刚请假回来的丈夫诉说自己满腔委屈时流露的,兰芝的话并非真的自己要求遣归,而是不能见容于母亲所说的气话。因为刘兰芝过门后几年来一直忍气吞声地辛勤劳作,对蛮横无理的婆婆只敢怒不敢言,一肚子的委屈苦楚和牢骚,只能等丈夫回来后诉一诉、发一发。像这样的情形,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并非家庭生活中的偶然现象。正因为如此,仲卿才在听了兰芝的话后,不是对兰芝软言温存,好言劝慰,而是立即去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可见,仲卿是深知兰芝这一席话的来由的。可以想见,在平日的叱骂责难中,驱遣一类的话是经常挂在嘴边的。果然,焦母指责兰芝“此女无礼节,行动自专由”。不等仲卿把话说完,便叱骂仲卿“保乃太区区”并毫不掩饰地宣布“吾意久怀念,汝其得自由”令焦仲卿“便可速遣去”。遣意已定,那么,说兰芝的话是愤激之辞就站得住脚了。
  综合全诗,刘兰芝显然是一位德言工貌俱佳的恪守妇道的淑女,可是仍然不能见容于公婆,甚至不见谅于兄长。焦仲卿是一个大孝子,又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既屈从了母亲的意愿,又无法斩断与兰芝的深情。因此,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上吊自杀了。刘、焦二人都没有主动背叛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因此也没有主动向封建家长制挑战,可他们还是被封建家长制逼上了绝路,可见封建家长制是多么专横、冷酷。正因为如此,诗歌才要同情歌颂刘兰芝、焦仲卿而鞭挞焦母、刘兄。如果刘兰芝是不堪压迫“起来斗争”“主动请归”,当时的人是不会为这种思想和行为唱赞歌的,那就很可能不会有这首不朽的长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其具备“超前意识”;也不能违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联系,而将其拔高或降低。各种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刘兰芝遣归问题的看法,丢掉了历史意识,淡忘了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对刘兰芝进行了“革命化”的处理,想当然地给她涂上了现代人的色彩,这有悖于刘氏性格的真实性,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性。这并没有使刘兰芝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反而使人觉得好像强迫她在汉代就穿上了当今的牛仔裤一样滑稽可笑。如果刘兰芝得知后人竟这样装扮她,真不知该怎样地“进退无颜仪”呢!好在刘兰芝是不会知道了,那倒也罢了。可不正确的评析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
  (责编 李 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06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