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亲子共读”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分享阅读过程的一种家庭教育活动。“亲子共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据调查,有的家长认为“亲子共读”是为了帮助孩子识字,有的认为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有的则认为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家长对“亲子共读”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我们认为“亲子共读”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促使学生开展阅读的动力,也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前提和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儿童阅读兴趣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无视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一味强调阅读是为了“多识字”和“培养阅读能力”,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从而害怕阅读、抗拒阅读。家庭教育有着灵活多变、针对性强、渗透性强等优点,因此,“亲子共读”对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亲子共读”中,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做事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有利于给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首先,为孩子准备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并做到及时更新。其次,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空间,书房、卧室、客厅都可以设置为“读书区”。为方便孩子阅读,有的家长特地在家里的墙上挂一块磁性白板,并在上面贴上一周的读书计划、需要背诵的格言古诗,或贴上地图、剪报等。最后,在孩子读书时,家长不要开电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玩电脑、玩手机,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二、为孩子树立阅读实践的榜样
  不少家长抱怨,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可孩子就是不看。孩子真的不爱看书吗?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其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道:“儿童天性都喜爱阅读,凡是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买了书很少给孩子讲,要么总是用电视电脑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和阅读是隔离的。”这段话说出了许多家庭的真实现状。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的,其阅读兴趣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行为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给孩子讲故事,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带孩子逛书店、去图书馆,孩子自然会喜欢读书这件事。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要想孩子爱读书,家长首先要做好阅读实践的榜样。
  三、科学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挑选阅读材料时都是凭自身经验或孩子的喜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标准》针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材料的选择给出了如下建议:“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浅近古诗;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这一建议对低年级阅读材料的体裁、难易程度和阅读量均作出了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识字量有限,抽象思维欠缺等问题。因此家长在选择图书时,还需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宜选择趣味性强、形象具体、图文结合的读物。较为可取的读物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绘本。绘本图大字少、画面精美、故事生动,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特别适合识字量少的孩子看。如恐龙绘本系列、《爷爷一定有办法》、《壁橱里的冒险》等。②带注音和有插图的童话、寓言、故事,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小猪唏哩呼噜》。③启迪智慧的科普读物。如《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儿童应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类读物有助于帮助孩子了解世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④浅近的古诗、儿歌。诵读这类作品不必字句必究,关键是让孩子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⑤带有小故事的道德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⑥讲述孩子同龄人故事的小说。如《小屁孩日记》《皮皮鲁和鲁西西》《一年级的小蜜瓜》。这类小说的故事性强,契合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一些识字量较大的孩子会对此类小说颇感兴趣,建议家长可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节一节地读给孩子听,使孩子受到故事情节的吸引,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对某类书不感兴趣,切莫强迫孩子去读,强迫将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为方便家长选择,老师最好列出一份推荐书目,印发给家长;前提是这些书必须是老师自己读过的,老师自己不喜欢的书坚决不要让孩子读。
  四、运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
  方法是阅读活动顺利进展的保证。家长如果总是语调平平地将故事念给孩子听,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丧失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实践证明,以下几种阅读指导方法值得尝试:
  大声朗读法
  这是所有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箱箱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个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孩子听大人朗读,看似被动接受,其实是一个理解与学习的过程。家长在朗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声调的高低强弱和肢体语言来体现情感的变化,必要时读得夸张、搞笑些。比如讲《小猪胖胖买糖》的故事。小猪胖胖在去买糖果的路上遇到了刚刚打完消炎针、肿着脸回家的小熊贝贝,它关切地问贝贝:“贝贝,打针疼吗?”贝贝愁眉苦脸地说:“都快疼死我了,但总比拔牙好吧,我以后再也不吃那么多糖了。”家长在读小猪贝贝的问话时尽量用轻柔且略带急切的语气,读出对贝贝的关切之情;读贝贝的回答时要注意配合面部表情,表现出“愁眉苦脸”。这样一来,即使不用解释,孩子也能从家长的语气和表情明白“关切”和“愁眉苦脸”的意思,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具有爱模仿的天性,经常听大人朗读,即使不用刻意去教,也会读得越来越好。如果孩子对朗读感兴趣了,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或者家长和孩子分角色读。
  讲述提问法
  家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机,适当停顿并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有悬念的地方提问,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和兴趣。例如读《永远永远爱你》,可以这样问:“小霸王龙长大了会变得善良还是残忍呢?”“小霸王龙到底有没有认出霸王龙叔叔是他的亲爸爸呢?”同时还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少而精,否则会打断故事的连贯性;家长对孩子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情感的支持对激发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情境导读法
  利用书本封面或插页的图片情境引导孩子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在开始阅读之前,不妨让孩子认真观察封面的图画并故意将书名遮住,让孩子猜猜书名或故事情节,启发孩子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比如读绘本《驴小弟变石头》,在读了书名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说“驴小弟为什么会变石头?”“它后来有没有变回自己?如果有,是怎样变回的?”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质疑能力,其阅读兴趣也会更浓。
  表演创编法
  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可能会感到害羞,但和爸爸妈妈一起表演一定是非常放松的。许多绘本或童话故事都可以创编成适合孩子与家长一起表演的小剧本,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改编、续编故事再进行表演。比如绘本《爱心树》,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非常适合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表演不仅使孩子对故事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和提升。
  随机引导法
  在陪孩子读完故事后,不妨引导孩子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比如读完寓言《亡羊补牢》,要引导孩子明白有错须及时改正的道理;当孩子显得不够自信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丑小鸭》的故事。在“亲子共读”时结合生活实际,对孩子进行随机引导,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拓展迁移法
  有位妈妈说,有一次儿子无意中和她聊起班上有位同学是苗族人,于是问妈妈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妈妈告诉他是汉族人,并且从苗族与汉族的服装、饮食、习俗文化的不同聊到其他少数民族的特点与地理分布。儿子越听越有兴趣,于是妈妈和儿子一起上网查找各个名族的图片和资料,妈妈又买来中国地图和儿子一起研究中国56个民族的地理分布。这样一来,儿子不仅对“民族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我国各个省和自治区的名称都了如指掌。更没想到的是,孩子从此对地理书籍格外感兴趣。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抓住契机“以点带面”、不断拓展,这样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灵活性、有针对性的体现。
  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才谈得上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许纯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41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