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四要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数学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计算能力是指能够计算得正确、快捷、灵活。那么如何在小学生计算教学中落实这几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依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是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运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活的目的。
  丰富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教师可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仅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的故事,以此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或是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或听到的事情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导弹卫星发射,若计算数据失之毫厘,实际轨道就会谬以千里,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是基础
  
  口算是其他计算能力的基础。它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均有直接的作用。口算能力的提高,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计算小数目的算式,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例如,乘法口诀要倒背如流,20以内的加减要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等,也要达到熟练。一些常用的数据,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如在小数、分数的互化中,要让学生熟记1/2=0.5,1/4=0.25,3/4=0.75,1/8=0.125等。
  
  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前提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是否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了,学生真正掌握了,这样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训练,不断深入。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例如2/3+3/4)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加法是把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1/3、1/4),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当然不能。)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把分数单位化统一。)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成绩时常大起大落,只要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他们的成绩就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细心地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与应用题教学一样,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看到题目先认真审题的习惯,不要盲目地运算。如95+5×(1-0.5),有的学生会错误地算成100×(1-0.5)。也不可有简便运算而弃之不用。只有认真审题,找出便捷的计算方法,计算起来才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才会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无论板书时还是批改作业时,教师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运算习惯作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有成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67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