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于这一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一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他们才能逐渐形成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体现学习价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一、引导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在于缺少一把打开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学习任务的,就让他们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发现、创造,从而学得新知,体验成功,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探索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即把一个新图形转化成一个已学的图形。)
  2.出示一个梯形,问看到这个梯形,你想到了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出来呢?)
  3.大胆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
  4.动手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思考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探索交流:在小组探索中交流自己的设想和转化、推导的方法,并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不同的转化、推导方法。
  6.概括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允许学生用自己推导的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都是让他们有什么空前的发明创造,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不断思考、探索发现的,那就是创新,就是创造。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明创造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发明创造后的成就感,有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二、勇于实践,鼓励自主探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讲“圆锥的体积”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供学生操作的材料,让学生边学边说,鼓励他们在积极玩耍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在汇报结论时,我惊奇地发现,学生除了采用倒水或倒沙子的传统方法外,还有的利用两块橡皮泥做成一个圆锥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再做成同底的圆柱体,分别测出两个圆柱体的高进行比较,指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还有的学生则把圆锥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通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的体积,然后再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
  实践过程正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开拓了学习的空间,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始终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
  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主动地面对问题情境,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以获得自主的发展。只有教师在开放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组织学生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考、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兴奋中,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他们通过成功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67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