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创新能力应遵循“四字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的春风恰恰又给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以下四字原则,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信
  
  所谓“信”,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中学教师,绝不能认为中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例如一次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课,我让学生起作文题目,几分钟之内黑板上即写出了几十个题目,其中的《和烦恼交朋友》《与烦恼交锋》等题目被一致评为最有创意的作文题目,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何等强。我们应该让学生树立创造的自信心,燃起创新欲望的火苗,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创新潜能的舞台。
  
  二、设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过程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蕴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有意制造“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出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寻
  
  所谓寻,就是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就拿课堂提问来说,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对这样的提问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假如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准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效果就会非常好。
  
  四、挖
  
  所谓“挖”,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新课改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潜能得到极大发展,学生人性得以极大凸现。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语文课堂上要“有虚有实”,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活动完成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67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