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满分作文亮点追踪之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编话外音:
  最近收到了一些同学的来信,信中高频率地提到了2009年第11期“一语破的”栏目引用的河北省中考作文题。有的同学说“不太好写”,有的说“构思困难”,还有的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众说纷云。小编看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大家请了两位老师,分别以“说墙”、“墙的故事”各找了一篇满分作文,以此为例进行优文评点,为那些热爱写作,有探究精神的同学们指点迷津!
  
  2009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
  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说墙(散文)
  
  被困在无形的墙之间,有人选择守株待兔,也有人不甘寂寞把墙打破,于是便有了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你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弯月如钩,勾起你心中缕缕忧愁;剪不断,理却仍乱,萦绕在心间的是数不清、记不明的离愁啊!放开手愿随鸿雁南去,但“路遥归梦难成”、“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忠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官场中,你被谗言所扰。最终你抛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归隐田园种豆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一把锄头打破那堵世俗之墙。于是有了五柳先生,以柳为宅,与菊为侣,南山为伴,卧五柳之下,吸菊中清气,你是那个时代的“叛徒”,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李白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确,寒窗十载你一朝成名,推开那纸醉金迷的虚幻繁华大门,便很难出来。你被那高墙所围,纵有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御手调汤,也掩不住内心的豪情,不安的才气。前途不见去路,终于冲破无形的桎梏,你为盛唐添加了别样的浪漫光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醉卧长安,为何茫茫然环顾左右?你翩然而行,大道坦坦如青天,为何惊叹行路之难?一壶酒醉了整个天下,有了酒,有了诗,便有了无羁无绊的人生。这墙是精神的枷锁。
  墙是什么?墙是困住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缠绕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
  
  这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它切入巧,构思精。作者没有就墙而说墙,而是开篇直奔主题,将人的某一种情绪定义为“墙”,将世俗官场的黑暗定义为“墙”,将思想的羁绊定义为“墙”,这样切入和构思可谓精巧至极。同时也使文章立意高屋建瓴,呈现给读者一个深层次的“墙”的概念。作者善于推陈出新,凭借创新意识,使文章不仅在立意上,行文构思上,甚至人称采用上,都有突破性的完美表现。也正是基于这些优点,该文才得以从上万份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立意深远材料创新
  中考作文以文化名人入题,并不少见。作者采用“剪纸”的艺术手段,以“说墙”为题,也以“说墙”为线索,巧妙地将墙的概念转化为“心灵的制约,社会的困扰,枷锁的禁锢”。对“墙”的诠释,颇富禅意。这里的墙,不拘泥于简单的视觉感受,更是使心灵困顿的一层厚障壁:是困扰着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纠缠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有形的墙,变换成禁锢灵魂的无形的障壁,可谓“一墙一世界,一人一风采”。在意境上的创新,使文章立意深远,别具一格,成为本文的第一亮点。
  在素材上,选用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冲破不了心墙的南唐后主,有着挥之不去的愁;敢于超越的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对南山;勇于打破枷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由洒脱,举酒邀月。对于这三者,同学们并不陌生。作者从他们的作品着笔,抓住其思想风格中特立于世的一面,以独特的视觉去挖掘人物内心最值得我们思索的部分,并将其凝练成精华,让墙的概念更加丰满独特,这便是材料的创新运用。
  多数同学认为,材料的创新就是运用最新的材料。时效性材料固然可取,但可以从博大厚重的过往资料中搜索熟识的信息,并加以创新,这样会使写作过程更为得心应手。
  如何推陈出新呢?首先,发掘材料的思想底蕴。中考作文,需有“发前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的见识,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理性思辨,挖掘出材料的思想底蕴。本文作者慧眼独到,见识深刻,将无形的“墙”定义为一种制约,一种囚禁,一种隔阂,这相对于众多诉说有形之墙的文章,自然凸显出高明之处。
  其次,换个角度用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材料的创新,就是要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常规,另辟蹊径,这就需要同学们选材时不仅要“用新”,还需要“用心”,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挖掘材料背后隐藏的一番道理,寻常小事,也见新奇。这样的作文,会给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最后,整合旧材料。材料的创新,并非抛开一切熟知的内容,单纯的求新求异。对于既往的材料,可以以剪接整合的形式,使材料鲜活,丰富,更具说服力。也可以采用“旧事新说”的方法,以现代意识去评述历史的观点和人物,这样使材料创新的余地更为宽广,富有时代气息,更容易获取阅卷老师的青睐。
  
  结构精巧形式完美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 ,最显眼的是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同理,考场作文也需要以灵动的结构、巧妙的构思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凭构思之巧,铸就华章,在摒弃之中衍生新意。开篇独句成段,有辟空而来之势。正文三个小节,分别以叙述的主人公为标题,既为片段设立了小标题,又仿佛是在呼唤此人,有针对性地与其倾情而谈,使下面的行文自然生成,温婉流畅。
  文章之美不仅是内容之美,还需要有形式之美。回顾历年来的满分作文,体裁为散文的多采用排比段的形式。这种排比段式的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结构匀称,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例文是一篇抒情议论散文,采用排比段的形式,将亡国之君的愁,归隐辞赋家的悠然,浪漫诗人的洒脱,铺排成文,不仅使文章形式工整完美,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说服力。
  
  化用诗句诗化意境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满分作文不仅内容与表达上要达到满分,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具备满分资格。文质优美的文章,如秀外慧中的可爱之人,善得人青睐。优美的语句,最能打动人心。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的侧重略有不同。一般而言,记叙文要求平实自然,亲切感人;议论文要求文笔犀利,旁征博喻;小小说的语言精湛含蓄、幽默风趣;散文则语言清新明快、柔美隽永。
  本文语言多用散句,同时又多处兼用排比铺陈,既有散文的气息又有说理文的透彻,文思、文笔如江河流淌,语言洗练,自然中不乏力度。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文句,给我们讲述“墙”更为深刻的内涵,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妙笔生花是本文最富特色的风格。诗句妙语信手拈来,且巧于穿插,忠实于原文原段,无斧凿之痕。文中的穿插部分,既有引文的穿插,也有化用的穿插。同学们在写作时,哀叹语言的匮乏,其实,增强文采最简单直白的方法就是引用或者化用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有了这些语言精华的增色,会使我们笔下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更显文采,提升知识含量。
  在写作过程中,化用语句最有用武之地。同学们可以根据文章的要求,选择诗词文赋为我所用。如本文行文过程中,多采用化用诗词的形式,“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剪不断,理却仍乱”、“归隐田园种豆南山……南山为伴,卧五柳之下,吸菊中清气”、“大道坦坦如青天……一壶酒醉了整个天下”,这些化用的语句,不仅使文章语句雅丽,意境优美,更表达了中心。不过,这种“拿来主义”需要建立在对诗词文赋的透彻理解之上,运用时,也要精心编排,语言形式可以随文章的内容具体设定。
  
  巧用人称感情饱满
  通常情况下,作文的写作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居多,而本文则采用了第二人称“你”,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以第二人称写作,可以增强文章的亲和力,文采与情采并举,使文章具有耐读性、可品性。
  文章由谁来叙事是营造文采、传达情采的一个手段。本文在首句总起全文的基础上,分述下文,以叙述的主人公为小标题,既统领了下面叙述的内容,也点明作者要倾情诉说的对象――南唐后主、陶渊明、李白。直接与抒情的对象对话,采用呼告的修辞方法,使情感的抒发更为炽热。
  采用第二人称写作,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其中。文章中仿佛作者亲历南唐后主、陶渊明、李白遭受“墙”的禁锢,因而踌躇满怀,因而情郁于中,因而不吐不快。这样的表达无疑增强了文章情感的真实性,以真情实感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综合上述亮点的追踪,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创新,使得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使该文成为一篇非常成功的议论性抒情散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7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