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整合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助推了课程的自我更新和持续完善。促进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高效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桥梁作用,应成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内涵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6-0081-01
  一、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高中数学课程的内涵丰富,但富有理性,对思维的要求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也给数学课程研究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这对数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新课程和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素养。“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如何以信息技术为支点,使数学课程和教学方式更加有趣、有味、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方略
  1. 用数学信息语言呈现课程资源
  高中数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描述性语言过渡到信息性语言,用信息性语言来呈现、表述数学课程资源,实现数学信息和课程资源的融会贯通、自然转换,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共鸣。如“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再赋予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计算机语言,就实现了数学语言的“计算机化”。这种语言是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资源的共有部分,它为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搭建了立交桥。除此之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运用“算法”思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课程更加贴近了实际性数学,使数学语言和数学课程更加“接地气”。相比而言,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为了某种特殊计算结果而费尽心机去设计过程的巧合,没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运用数学信息语言呈现资源,可以避免人为的数学技巧化,实现数学资源呈现的生活化。
  2. 用数学视觉信息活化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有些概念难以理解,学生凭借想象往往无法破解其逻辑和空间密码。为了让抽象内容感官化、形象化,需借视觉的感性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活化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跃迁。尤其对于立体几何来说,其潜隐的数值关系、空间和平面的交叉结构,以及数形结合中关于函数的繁杂的计算过程等,如果能借力信息技术,可使其可视化、明了化,这将有利于学生越过一道思维的门槛,从而将思维聚焦于某一核心点,各个击破其重难点,达到深度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借力数学课件,如PPT、Authorware、Flash等,在可视化方面下功夫,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一些抽象性强或逻辑推理严密的教学内容,需借助信息技术的东风,活化数学课程资源,比如积累一些能突破部分思维盲点的经典课件,在数学教学时活用。另外,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其迁移、转化,化繁为简,为课堂所用。
  3. 数学媒介信息改变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变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这和以前以笔和纸为主要媒介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它带来了学习方式质的飞跃。借助这些媒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器、网络或其他软件的辅助使用,通过观察、预测和合情推理,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数学问题,也为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难题提供了可能,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当然,数学媒介的广泛使用,客观上也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提供了便捷,为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和数学资料提供了直通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有效地引导教师创造性“教”,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出现是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的颠覆性成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完善方式方法,提升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共同目标。
  三、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桥梁和纽带,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切不可喧宾夺主。过分或滥用信息技术,有时结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毕竟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信息技术要“因需而设”,用在点子上、刀刃上,正确发挥其辅助作用。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刻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要任务并不是一言堂地包办一切,而是要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外在媒介,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的领悟、顿悟和体悟,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3(03).
  [2]王爱玲,傅海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9(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78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