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技术学校可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在职技能培养、师资培训、“传帮带”、引进企业高工、选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强化教师在毕业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走产学研结合等途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则是确保“双师型”教师技能培养得以实现的最有效的保证。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技能;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40-03
  一、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现状
  1.专业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师大约90%以上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平均不足半年。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有余,实践能力不足。虽然有些教师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的,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水平,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理论水平又明显有些欠缺,还没有能力设计完整的项目,缺乏驾驭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2.专业教师数量少,师生比例失调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多数专业教师的平均周学时数超过16学时,甚至个别专业教师周学时数达20多学时。再加上平时的课外活动和会议特别多,以及当前中职学校的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方面重研究、轻应用,专业教师只能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和日常学生管理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性指标上,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技能培养,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机制保障教师参加生产实际锻炼,提高操作技能,这是导致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能讲不能做”的主要原因之一。
  3.认识偏差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偏差,导致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当前不少中职学校为了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专业教师通过评定高级工和技师一类的职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成为“双师型”教师,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求短期内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70%的要求。但是,这种基于形式,短期内考取技能证书的做法,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实质上并没多少提高。
  二、“双师型”教师技能培养与实践的途径
  1.加强岗前培训
  (1)以《中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上岗前要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四门课程的学习及普通话的学习。
  (2)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中职学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我校采取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派教师带队到工厂一边教书,一边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一体化设计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认为最好到生产一线脱产锻炼3~5年后,才具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资格,任何试图靠短期突击培训的做法都是徒劳的,也是无效的。
  (3)对于刚应聘到校的青年教师,学校教务科组织专门的岗前培训,采取“一帮一结对子”,双方签定协议书方式,聘请督导教师和有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的教师给青年教师传经送宝,重点讲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树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2.加强在职教师技能培养
  (1)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每年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和技能节。在比赛过程中,以赛代练,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我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具备中级技能证书、高级技能证书和技师证书,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大赛,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学校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组织教师定期外出取经和参观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3)规定每学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和公开课活动,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一体化项目设计能力及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全国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等兄弟学校进行培训,并取得相应培训证书,通过培训,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教师的业务水平。示范校建设以来我校共有10多人到全国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进修,教师队伍的双教能力逐渐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
  4.做好“传帮带”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签订指导协议,明确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根据学校的发展,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青年教师在上岗时,指导教师帮其明确以专业课讲授为主的专业发展方向,指导教师争取在两年里把相关的专业课都讲授过,争取在教师多年积淀的宝贵教学经验得以传承,争取在两年后逐步成为一两门专业课的主讲。
  5.引进企业高工,带动“双师型”的转化
  积极引进企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专职教师,既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和沟通,为学校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推动专业发展。2009年以来,我校从企业单位引进具有“高工”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听课、讨论、培训等,顺利完成了从“工程师”到“双师”的角色转变。通过以上措施,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实践教师与专业教师有效互补,专兼教师沟通交流,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催化了“双师型”教师建设。
  6.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项岗”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优先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接受专业技能训练。2006年11月,我校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制定了《新会机电中专教师落厂培训方案》,一方面在校内相继建立“数控教学工厂”、“模具教学工厂”,为学校教师提供与企业零接轨的培训;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每学期都选派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具体做法是:
  (1)开展行业或企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
  (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行业或企业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并进行科研开发,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工艺革新等专业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我校汽车教研组承担了国家级丰田汽车公司TEAM21一级、二级课程试验项目,教师一方面得到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将工作的经验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设计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
  7.强化教师在毕业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毕业实践期间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跟班辅导,参与企业生产,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我校08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来自于企业项目,在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对毕业设计给予指导,使毕业设计更加切合实际。同时教师的双师能力在毕业实践环节中也得到了加强。
  8.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学研结合乃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我校模具、数控和机电专业主动与企业联系,到企业中寻找课题,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2009年林网松、李洪泳、陈社广参加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工农-151/181型手扶拖拉机》项目研制获得2009年度新会区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选派企业高工到学校授课,将教师和学生安排到生产一线,由企业选派高工,结合实际在生产一线进行授课,进一步加强教师实操技能训练,提高项目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其“双师型”教师技能培养的途径还待于我们继续去探索、去挖掘。总之,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促进其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提供前提与保障。
  三、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及激励措施
  1.建立符合中职定位与发展特点的教师评审制
  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指出“双师型”教师应当是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二是既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技术等级证书;三是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其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最基本的条件,适用于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现有师资状况可适当降低一些标准,但须力争接近此标准。作为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便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前提,但“双师型”教师却众说纷纭,影响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还存在不一致的观点。
  建立符合中职教师特点的评审制是必要的,国家教委在政策文件中对职教教师评审的细节方面都有所提及,比如:1982年2月16日,国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要制定政策,把教师职务的评聘和对教师奖励与他们参加教学改革的实绩联系起来,调动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育部等七部门于2004年9月14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指出:“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地方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中职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扶持。制定符合职教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这是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对此的强调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虽然政策文件中有不少相关表述,但总体而言都比较零散,在发展的方向上作引导,更多的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制度,以保证本地区中职评审的制度化、规范化。尤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上要体现中职的特殊性,应坚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兼顾教师基本功原则,应把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取得的教学、技术成果作为主要评审依据。对于来自企业的教师这方面容易达到,在评定中要注重考察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对于来自高校的教师侧重于前者。在评审机构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中职教师技术职务评审的特殊性。教师在企业的实践以及企业对教师实践的评价也应在考核中占重要的一部分,以此来激励教师参加实践训练的积极性。
  2.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8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