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地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规律中有的放矢地设问,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一定的难度和成果再现,足以让学生进行思索后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问题”。问题还应有思考价值,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索后,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课堂提问 功能
  
  有效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理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观念的一种教学行为。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具体表现在:
  
  一、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布鲁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地理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例如;在进行“合理开发我国大西部”教学时,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以提问“开发我国大西部资源有那些措施?”开始。而要具有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应当提问:“开发我国大西部资源有许多措施,你们认为哪一种措施应该先行?”虽然这两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相同,但由于设问不同,使得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目的就是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教师面向全的是全体学生,先展示明确的问题。设下悬念,再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全体学生思考后,指定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回答或自由抢答。而没有先指定某为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更没有面对一位学生连续提出多个问题。而是巧妙让问题引发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这样的提问有利于与全体学生的课堂思维参与。教学效果明显增长,反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学生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地理课堂学习中,如果将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会引起其积极思维,进而化解认知矛盾,突破认知难点。
  例如:“大家知道,越是邻近海洋的地区,空气就应该越是湿润,但是澳大利亚的沙漠为什么从中部一直延伸到西部沿海?” “我国东北平原纬度较高,长冬严寒为什么还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这类问题将地理认知中的“矛盾”设计在一个情景中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地理事物的特征形成完整认识,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之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或由教师讲解答案,都能得到很好的思维效果
  
  三、增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有效的自我评价会将师生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好不好”,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
  2.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堂后给学生有所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回答。有经验的教师总不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起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可以说,对课堂提问的衡量评价也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
  “学贵知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讲授新课之后巩固提问,就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由于学生的“课堂接受”不同,新课之后的检查提问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肯定好的学生,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稍微较差的给以鼓励和提示。
  例如在教学实习时: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在上月相一节之前,我从办公室借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了谁的篮球啊?”一个好奇的学生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用的。”于是学生们就议论开了,并且能猜到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给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让同学们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总之,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检查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理解上产生错误的原因,反省自己教学的不足和缺陷。然后根据反馈,及时地调整后继的教学。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提问要讲求效果,不能随意提问,不能频繁提问,更不能惩罚提问,不能不结合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提问,而要问到“点”子上,这样的提问才具有投石激浪的作用,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一个人不是天生就很聪明,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精心地培育和浇灌,才能铸就学生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地理教学设计[M].
  [2] 陈澄等.地理教学论[J].
  [3] 孙大文等.地理教育学[M].
  [4] 孙根年.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793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