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与文本亲密接触 促语言高效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只有让学生不断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使他们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多层次地与文本反复对话,朗读品味,形成语感;潜心,学会积累;入情入境,生成语言。让阅读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发展语言的美好时空。
  
  一、朗读品味,与文本亲密接触,形成语感
  
  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一种高效的语言学习。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最常用的途径是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朗读,读出文本所描绘的画面,读出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桑兰的坚强无私,我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桑兰是怎样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句子,而后进行交流。在理解“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这句话时,我请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出来,课堂上有了这么个小片段:
  生(动情地朗读):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师:我听出你在朗读时强调了“反而”这个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我觉得,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桑兰姐姐这时候应该是为自己的伤势难过,绝对不会再去管比赛的情况了,可实际上,桑兰的做法刚好相反,她关心的还是比赛的情况,所以,我把“反而”这个词读得比较重。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我觉得要这样读: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强调“急切地”)。因为,我认为“急切地”这个词能够体现桑兰姐姐对比赛的情况十分关心,而不是一般的关心,她虽然受伤了,但她满心想的还是国家的荣誉,我从中体会到桑兰姐姐十分爱国。
  师:看来,你也很善于读书。
  生:我是这样读的: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强调“没有掉一滴眼泪”)。我想,换了任何一个人碰上这么大的不幸,都会大哭不已,可桑兰姐姐实在是太坚强了,居然没有掉眼泪!
  师:你体会到桑兰姐姐是用微笑坚强地承受一切,你佩服她吗?(生点头)把你的佩服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生动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读: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你看,连“一滴眼泪”也没掉,这么坚强!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谁能做到?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深深体会到了桑兰姐姐的伟大。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吧!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没有多余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与文本亲密接触,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桑兰的坚强无私读得那样透彻;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学生却在用心地思考和投入地品味中咀嚼出语言文字的滋味,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这就是文本语言无尽的魅力!
  
  二、潜心会文,与文本良性互动,学会积累
  
  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气,既来源于语言的积累,更来自文化的积淀。积累的词汇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轻松,信手拈来总是诗。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表达的水平越高。因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生的认识越深入,智慧越提升,语言就越生动,越精彩,越有质量。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首先,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1.与文本互动,理解语言
  在阅读文本中理解语言,因其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他创设了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其效果之妙,足以让学生对这些词语刻骨铭心。他是这样做的――
  “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问,同时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
  “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请看我们表演。看了以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团团围住。笑声)
  “你们要干什么?”稻秧紧张地叫。
  “快把营养交出来。”杂草忙接上(奶声奶气地)。
  老师引导:“‘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有懂,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
  “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快把营养交出来!”(学生卡腰、大声、凶恶地)
  “我们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稻秧理直气壮地反驳着,学生不知所措。
  教师继续点拨(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对!要抢。营养在地上,快――”教师催促着。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营养。稻秧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
  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这时老师说:“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啊,野蛮!”
  “讲不讲理?”
  “不讲理!”
  “对,这就叫‘蛮不讲理’!”
  “杂草让稻秧发言吗?”
  “不让。”
  老师说:“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于永正老师的这节课,哪怕没有其他值得回味的地方,也已是“功德无量”了,因为他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角色体验中理解词句,丰富了学生词语表象,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吗?
  2.与文本互动,内化语言
  语言发展的关键是感悟语言规律。除了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阅读课堂还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品味描写颜色的词语,了解“银灰”等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构词方式,积累类似的词语,上出语文课的味道,让学生学有所获。
  其次,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积淀文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还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文本内容的真切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帮助他们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升。
  1.与文本互动,共享智慧
  教学《三袋麦子》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话题:如果土地爷爷送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学生活跃的思维让我惊叹不已,有的说:我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拿去种,这样我就会有更多的麦子啦!有的说:我会拿一部分来吃,一部分保存起来,还有一部分拿去种。有的说:我会把麦子送给需要粮食的穷人,让他们不会饿肚子。有的说:我也想把麦子拿去种,等收到很多麦子以后,把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再拿去卖,赚的钱都捐给希望工程。还有的说:我爸爸常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也会把麦子拿去种,以后送好多袋麦子给土地爷爷,报答他送我麦子的恩情……学生们的回答不仅揭示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各具特色,涉及“帮助弱者”、“学会感恩”等人生道理,闪烁着智慧和温暖的光芒。这些光芒在他们今后的语言表达中会自然地流露,让他们的言语生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03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