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诗意象的文化功能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通过意象来实现诗的审美传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意象体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性。一些传统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载体,它们以有限的物象形式表达了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传达出一种活的心理、精神力量,构筑起我们民族源源不断的文化长河。这对于当前价值取向转向有意义的文化追求的古典诗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意象包蕴的文化功能
  
  (一)认识功能
  美国人类学家约翰・L・菲斯切在《作为文化认知图的艺术风格》一文中指出:“在文化的表达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把一件艺术品看作艺术家及其群众所处社会的图画。”也就是说,一定的文化现象,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当读者领略了这种文化现象后,就会获得对特定社会状况的认知,并以此作为观照,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从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诗歌史,可以说是一部民族文化的历史,意象则是这一民族文化最好的承载体,它是诗人世界观、道德观、情操、性格等主观因素和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体。我们透过古典诗歌每一具体的意象,可以清楚地发现里面潜伏的历朝历代的社会、时代、民族的思想、生活和精神,从而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以及地理人文知识等等,较为深刻地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洞察历史,提高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如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经常被古代诗人采用,是因为梅兰竹菊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坚强的意志、俊洁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杨柳”、“月亮”经常被采用则是象征我们民族寻找精神家园(故乡)的渴望,等等。
  
  (二)陶冶功能
  古诗意象中弥散和浸透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无数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历史意识的抽象化和概括。”它在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观照,对真善美的讴歌,对美好情感、高尚情操的赞美,对崇高理想、远大志向的执着追求等等,涵泳其中,会使人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且逐渐变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古典诗歌意象的陶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感意蕴美
  文学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古典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化,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化,其中既包括诗人个性化的情感,又渗透着特定的社会情绪、民族的共同审美情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一审美意象,不但寄托着古代诗人的情感,而且聚焦着我们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达的就是因月而生发的思念之情。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道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共同体验和美好情感。
  第二,哲理寓意美
  哲理的基本特点是富有理趣,包括人生的真谛、自然的规律、宇宙的奥秘等等。在我国很多古典诗歌中,宇宙自然往往是诗人们寄托生命意识的最好精神家园,是他们叩问人生的最佳突破口。诗人们面对自然宇宙悟到的是一种哲理的感受,而意象则成为沟通诗人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如“江月”意象作为一代又一代诗人吟诵的对象,其意蕴就十分深沉、远奥。明月江河的永恒,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苏东坡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惆怅。又如:“登高望远”意象,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一种伟大的孤独去体悟宇宙人生的哲理;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沉甸甸的生命忧伤;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不断进取、取得成就的价值追求。
  春江花月,流水悠悠,花草树木,高山河流。面对广袤的自然,无穷的宇宙,诗人感受到的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一种永恒的哲理情结。
  第三,人格情志美
  “文如其人”,“诗品即人品”,这些说法表明诗文的风格与作家自身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有关。意象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因而意象中也就隐含着诗人特有的人格情志,这种人格情志还经常体现在批判时代、批判社会的基础上。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这种品质同时建立在不与世俗黑暗同伍的基础上。陶渊明笔下的“菊”意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旷达,是建立在憎恶官场黑暗污浊的基础上。陆游诗中的“梅”意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孤芳自赏,是诗人高风亮节、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抗争。
  
  (三)传承功能
  在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古今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一脉相承,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蕴藏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已内化成整个中国文化的血肉,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积淀。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透过一些现当代诗歌对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不能不让人意识到古今心声共振在一个旋律上。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的《乡愁》、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许多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意象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这些意象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处早已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凝结着特定的情绪,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即使现在传唱的一些歌词也存在着一系列打着民族烙印的意象,如《月亮走我也走》、《九月九的酒》等等,会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人饱含浓郁乡愁、思念亲人的名篇佳句。因此对古典诗歌意象的学习,不但可以察古知今,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当代文化,而且还有助于克服“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
  
  二、解读古诗意象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并实现个体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解读古典诗歌意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培养其优秀民族个性,并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促使其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的世纪里,面临着东西方国家的激烈竞争、东西文化的互相碰撞与交汇,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反省和摒弃陈旧的民族文化心理,但更要保持和巩固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一点对于最具有人文修养价值和民族精神传承作用的语文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和阐释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等,让学生在文化的濡染熏陶中获得心灵的顿悟、文化的智慧,构建个体的文化人格,意象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其文化功能显然对丰富学生的人生理念,感悟人生的真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陶渊明诗歌中“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意象,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深秋去看看迎风怒放、遍布野外的菊花,再想想“菊”意象中的东篱老人,学生浮躁的心灵能不得到净化?又如郑板桥“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竹”意象,如果我们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感受竹子的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学生们自然会对竹产生崇敬之情,再想想郑板桥的“无竹不入居”,也自然会被其那把爱竹之意与爱民之心融为一体的苦心深深地打动。
  
  (二)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培养
  以往,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我们往往着眼于诗歌的认识功能,诗歌的陶冶功能和传承功能没有很好地关注,因此,教学缺乏情意的开发,不能满足学生情感、志趣、思维活动的需要。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大力提倡“人文性”,它是针对惟功利价值趋向的“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教育教学应注重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等等,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帮助学生建立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一个突出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使语文素养的五个基本要素“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产生和谐共振,不可厚此薄彼。古诗意象中渗透了各种美的因素和人文精神,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情感、品格等,它们犹如一扇扇窗户,展示着人类精神的奇妙天地。因此,毫无疑问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积极因素,让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人格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发展健康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三)有利于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均衡或同步发展,而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优化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发掘其巨大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古典诗歌意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着意义和思想、热情和灵魂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在这一精神世界里漫游,意味着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意味着民族美好情感和读者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对话与交流、融合和接触,涉及到学生的感觉、情感、记忆、想象、体味等多种心理活动及流程。学生在涵泳熏陶中不仅可以提高思维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充分触摸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领略其生动意蕴与典雅风采。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解读古诗意象,对于人生观教育,尤其是德育、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流淌生活的真情
  杜甫诗云:“君之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生活是古人写作的源泉。审视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源于情感的蓄积与迸发,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承载着作者丰富的人生理念和生活的精华。当代中学生生活面狭窄,生活阅历极其浅薄,人生体验肤浅,解读古典诗歌意象,引领学生走进古人“山程水驿”中感受,体验和理解蕴含在诗歌意象中的真善美等方面的丰富意义,这正是中学生发掘生活内核,增加生活厚度,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丰富人生情感,激活、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价值感,感悟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审美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陈彩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新湖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7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