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声乐演唱及教学中的情感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每个学乐之人,情感表达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声乐则是用人声来诠释音乐,不管它是抒情的也好,描绘的也罢,都需要用真心实意去歌唱,究竟如何表达情感,又如何合理、适当的教学生表现音乐,就成了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以情带声;感同身受;音色;想像力
  歌唱时,“以情带声”是最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法,只有充满感情的声音,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况且从歌唱所需的积极状态来说,“以情带声”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的歌唱要求,“以情带声”的另一种歌唱涵义,就是歌者已拥有的扎实的歌唱功底,就其声来说,已经让人产生美好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的情,则是声音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所谓的声乐审美意识则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深度、综合因素,这些也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熟悉作品
  (一)必须研究歌曲作品,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思想感情等,哪些地方的歌词或旋律具有特别的风格或含义,哪些地方是歌曲的高潮,哪些地方在演唱时较有难度等等.都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分析。
  (二)分析完这些,对整首乐曲的感情基调有了整体的了解,熟悉乐曲之后,就要琢磨作品中的情感,除了用心去体会之外,还要想办法去感受。比如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想唱好《黄河怨》这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不能深刻的感受“母亲送儿,妻子送郎”的复杂深沉的感情,希望凯旋,又不希望去打仗,但又是逼不得已……也许远远超过这些既悲壮又无奈,既充满信心,又痛苦不舍……如果把这些只在口头上告诉学生,那是不够的,应该放一些那些时代的影像资料,配以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然后教师再去教授,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艺术上的感染力,也就是姊妹艺术的有效结合。那么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也要求我们自己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作品、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尽量多的体会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人物情感。多学会一些感动,具有开朗积极的心态,善解人意的心胸,能够感受和品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的情绪,并能够真正的感动,所有艺术追求的都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即使学生无法立即做到这种要求,也要让他们在心里感受到音乐的真诚。
  (三)给作品定下感情基调后,就要调用恰当的声音和歌唱方式,想像并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
  如果高兴欢乐的情绪,声音就必须有光彩,流畅生动,声音位置比较高,气息量少些,这就是老师经常强调的“嘴皮子利索”(也就是多动嘴,换字要快)和“一点点”(也就是要保持声音位置,用适当的一点气息去碰跳跃的旋律,音量也不必太大)。
  表现抒情的歌曲,就要注意声音的统一,气息的连绵不断。但不同风格的抒情歌曲也是有区别的。如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就要柔和抒情,动感强、气息量大可以表现出激动和热情,较柔和的半声可以表现出缠绵的意境。在平静的气息上,用比较高的气息位置,轻巧的演唱为好。如《我亲爱的爸爸》,许多女高音将这首咏叹调长的很结实,声音很饱满,但这不符合人物的性格,那是一位青春美丽的少女,对爱情向往而害羞,所以不可能很强烈地将心中爱情倾泻而出。如果声音运用上更柔和些,几个八大跳的高音用很轻的声音唱出,就比较符合人物的形象;表现比较朴素、亲切的情感,就需要气息柔和的、动感较强的声音;表现愤怒、仇恨、严厉的情绪时,声音可以调节的相对粗糙而坚硬,爆发力强;表现雄壮威武的气概,需要声音挺拔,要注意咽喉口腔等部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能松松垮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让声音“竖”起来;表现民族风味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吐字及曲调的地方性,装饰音在歌唱中运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地域色彩。
  以上所述的不同情绪的情感表达,也只是总体来说,同种情绪的表达有时也会有些偏差,这是由于内容的影响。比如同是抒情民歌,但《绣金匾》和《小曲好唱口难开》所表达的方式和情感也有差异,这就要以内容为主,调用与内容相匹配的声音及情绪。
  二、音乐细节处理
  (一)乐句的分句、呼吸安排
  拿到一首歌,首先要哼唱、分析,一般都是一句换一次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由于旋律及情感表达需要,将一句划为几个片段,也是时有发生地。但有时,也有将几句合为一句一口气唱完。究竟如何合理的划分乐句?应该忠实于歌曲的自然乐句和自然段落,不要因为个人的嗜好,将乐句断唱。优美的乐句是流畅的、抒情的、连绵起伏的,音的高低强弱、时值、渐强减弱、渐快减慢,都服从于内容及审美情趣的调配,根据歌曲的内容、乐句的分句、歌词的意思,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换气的地方,这为完整而正确的歌唱打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速度与节奏
  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乐曲的风格及整体的感情基调,随意的变化不同风格和作品的速度与节奏,就如同在山水写意画中加入强烈色度的色彩,破坏整体布局。在完成一首作品前,一定要严谨,要在合理的,不破坏作品整体感情基调及风格的前提下,用美妙的声音去诠释作品,感性的认识一定要服从作品理性的要求。
  在完成作品时,音乐的速度要稳定,不能随意变化,要快而不抢,慢而不拖。在演唱民歌时,拖腔的运用,或许稍自由一点,但是也要遵从歌曲整体的速度和内容,“rit”并不是随意的慢,比如《小河淌水》中的第一声“哎”,是四拍,在这四拍之内要像拉幕一样,拉开一副暮色,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脑意识里出现一副暮色画面是第一位的,尽量运用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的想像,唱出的“哎”可以比实际实值长一点或短一点,这仅仅是一点意蕴的感觉,但是不能太短或太长,这样就破坏了作品的和谐。节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体现作品风格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民歌,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及调式,其节奏,就已经能反映该民族的思想、气节,甚至是它的灵魂。在唱某个民族乐曲之前,我们要大量的去听乐曲资料,将这些节奏融化在我们身体里边,这样唱出来的节奏才自然、贴切,如新疆民歌,典型的切分节奏,很多学生将它唱错,正是因为视听不够。舞蹈与节奏联系甚密,而且节奏对舞蹈的要求极其严格,只有融化在舞蹈中的节奏才是最自然的,也才是最美的。应该鼓励学生去横向联系学习,会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   (三)休止符的准确运用
  乐曲中休止符并不代表乐曲的停止与休息,而是一种意蕴的延续,一般都是“声断气不断”,休止符的合理运用,会给演唱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乐句间的休止符,一般是等于换气符号,而乐节中的休止符则有时是换气,有时是声线的休止,要唱的“声断气不断”。比如《中国的土地》乐曲中每个乐句之前的休止符,都将作为下句开始的气口,这样唱出来的乐曲既生动、又舒适自然。再比如《曲蔓地》中结尾处的“我的言语,不能够,表达我心意”,“语”和“不”之间的休止符则要用“声断气不断”的方法去演唱。
  (四)音色也对情感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一首歌曲中,调用不同的音色,就如同画家用画笔不断地在一幅作品中调出不同的适合作品表现的色彩一样,色彩选择的差异会导致作品风格的迥异,下面我就以《山里女人喊太阳》为例,浅谈音色的作用:
  作品刚开头引子“哟……”是远景,音色应该遥远、清晰,拉开一幅山景画像。到“山里女人哟……,火辣辣哟……”辣字的下滑音非常重要,一个辣字要泼辣、活泼、乐观、幸福,那么相应的音色应该带点戏谑、兴奋色彩,到主题“你看那女人头缠长丝帕”,是近景,描绘山里女人的个人肖像,所调用的音色应该明亮、活泼,速度也稍快,到中段转到大调的整体描绘时,演唱者应该感觉站得较前面稍远一点,调用的音色也比前面暗一点,不似前面那般亮,但很清爽,到第三部分结尾时,表现的是看到此山、此景、此人、此事之后的振奋心情,所调用的应该是高亢的情绪。音量也较前面的大一些,共鸣腔体的加入增多,声音稍厚实一些。
  整首曲子中,除了这些大的色调之外,还蕴藏着局部色彩的起伏、变化。这就需要用心去琢磨,去思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将音色渗透在歌曲所蕴含的文化气韵中,就做到了合理又丰富的情感表达。
  关于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下面几点尤为重要:
  学乐之人,一定要有丰富的想像力,这至关重要,只有在脑中想到与歌曲符合的意境,并能想像出符合歌曲情感表达的声音,才会使演唱游刃有余。达到这一步需要一定的音乐专业素质及长期的专业训练。平时在听杰出歌唱家歌唱的过程中,用心用这种方法想像,会迅速提高这方面想像力。
  要多听,多比较。声乐是声音的艺术,仔细寻找他人与自我演唱的区别,找出迥异之处,并聆听歌唱家们的演唱,模仿之余多一些思考,尤其是在音色、乐曲处理,声音的线条上多下工夫。日久天长,会取得可喜的进步.而且听的过程中要仔细,认真。也就是不仅听整体效果,更要听局部处理,甚至是一个渐强或渐弱的音乐细节处理。
  用心去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任何声乐作品的来源都是民歌。外国声乐作品也来源于外国的民歌,不懂它的人文情怀,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就理解不了作品的文化气息。想唱好它很难,这就如同外国人唱我们的民歌、小调、戏曲,我们会哈哈大笑一样。
  并非每个人都能唱出歌唱家那般声音,但是每个人却都可以在歌唱家的声音里感动,享受真、善、美。作为音乐教师,要真正将“声无哀乐”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运用情感去唱歌,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畅游。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音乐的美妙,滋润所有学生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2]王宝幛著.咽音演唱技巧[M].人民音乐出版社.
  [3]管林著.声乐艺术知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7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