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现状的观察,找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和内涵,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职业学校就业的强势、弱点、机会与挑战,并且依据实际状况,找出目前解决当下就业问题的三大路径:心理学路径、社会学路径、教育学路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就业 策略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就业是我国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一个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这个学生的个人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SWOT分析
  (一)强势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强势主要在于其技术能力与市场定位。但这个技术能力并不仅仅是指其毕业生拥有非常熟练地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理论技术水平。而在于这种技术能力是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这个技术能力也不至于使得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要求过高的薪水。中等职业教育所定位的这种技术能力,属于起步阶段的技术,目的是培养一般所需要的技术人员。虽然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相比,起点低、技术弱,但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的初步需求。
  另一方面,毕业生的门槛低,易于接受工作。而且毕业生可塑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拥有非常强的发展余地。从企业角度考虑,这种毕业生更具有“潜在升值空间”。
  (二)弱点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弱点主要是竞争力不强。这个竞争力主要是指在尖端技术没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单个毕业生的可替代性强。同时,对口化的职业教育导致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狭窄。
  与此同时,社会的固有观念是重视理论学习,用人企业青睐于知识文化水平高、文凭高的毕业生。对掌握了相关的技术的工人,尽管缺乏,但很少作为第一任用人选。这样,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减。
  (三)机会分析。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加之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转型带来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我国主要靠低成本、大规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向密集型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高级技工。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可塑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势必成为人才市场上的佼佼者。
  (四)挑战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以及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量增多,远超实际需求。随着近几年大学的大量扩招,高校毕业生大量增长,已经成为人才市场中最主要的待业人群。他们学历比较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而成为用人单位比较偏好的选择对象。
  (2)城镇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0.1%,2003年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城市的用人需求不断下降,现有岗位已趋近饱和。
  (3)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剧内部就业压力。目前我国有8亿多农民,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将进入城市与毕业生争夺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就业资源。
  三、就业策略解决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甚至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大主要的路径:心理学路径、社会学路径、教育学路径。
  (一)心理学路径。
  心理学路径主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体心理状况出发,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对学生个体进行认知调节,以便使个体认知与社会现实达成一致,最终使学生做出符合理性思维的就业决定。另外比较受到重视的理论是霍兰德(Holland)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ity typology theory),这个理论是在“特性-因素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四种假设 ,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二)社会学路径。
  社会学路径是把就业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并运用社会学方法加以研究的路径。社会学当中的个体社会化、社会角色、群体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的研究与就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社会理论中群体结构、社会结构、劳动力流动、社会变迁、人力资源开发等更是与学生就业紧密相关。
  (三)教育学路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学的路径把就业问题当做教育实践的一部分,着重研究将就业放到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设置中,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就业率。这种路径的解决方法主要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来理解出现的就业问题 。并且希望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变,生源方面的改善来制定出完善可靠地就业策略。
  总体言之,以上三种路径都是可行的,但也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不能仅仅是建立一种理想型的模型,即研究可以借助许多假定和固定前提,但是一定要切中实际问题,不能变成泛泛之谈。
  (2)进一步加深对就业的理解,认清就业是学校、社会、个人组成的复杂的立体构成,同时,就业问题的解决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毕业生都必须就业,或者必须在现阶段就业。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尽管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作为整个待业人群中的一部分,其也共享其他待业群体的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能因其特殊性而将其割裂。
  参考文献:
  [1]冯戈,梁圣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教育教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叶建良,职校生就业问题探析[J],职业指导,2001,08
  [5]丁丽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J],职教通讯,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28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