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这是理由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若干年前,面对“犯错”孩子的辩解,我总会反问:“这是理由吗?”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自己的反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我看来,那些辩解只不过是孩子犯错后的借口而已。作业未交只是因为忘记带?应该是没做而故意没带吧!废纸是因为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应该是没将班级形象放在心头才导致的结果吧!桌椅损坏不知道怎么搞的?应该是知道怎么搞的而不愿意说吧!因此,面对孩子们的辩解,我频频使用“这是理由吗”来反问他们。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犯下的错,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的确,在我持续的反问中,班级一天天平静起来,孩子们不再一有问题就找借口了。只是我忘了,我所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嘴上不说,心里会服吗?
  教室过道上出现了几片废纸,很是醒目。“谁扔的,怎么这么马虎?”当我问孩子们时,所有的孩子都表示不是自己干的,甚至有人夸张地摊开双手,表示这事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班级的扫帚昨天还是好端端的,今天便“身首异处”了。问孩子们怎么回事,所有的孩子都无辜地看着我,仿佛扫帚是自动解体了一般。我倒宁愿那几片废纸是凭空出现的,也宁愿那扫帚是自动解体的,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而是孩子们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班级开展读书活动,书目是《夏洛的网》,我要求孩子们人手一册,每天都把书带到班级来,有空就读上几页。那天,我心血来潮,想检查一下孩子们有没有做到,便让他们将书放在桌子上我来检查。查着查着我便发现了不对劲儿――有一本封面沾染了墨迹的书,我先后至少看到三次了。好家伙,敢情我在前面查,他们在背后互相传递啊!我权当没发生这件事,继续往下查,全班学生都过关了。
  课后,我找了个借口将副班长请到办公室――他坐在最后一排,任何我背后的小动作他应该都能尽收眼底。果然,他说的与我的感觉一致,的确有很多孩子“接济”了没带书的孩子。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互相“接济”在班级已经上演过好多次了。在我一再保证不会透露是谁告诉我的情况下,这孩子还说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情况。原来,班上孩子之间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面对老师的种种要求,凡是那些可能会被老师处罚的孩子,能够帮到他们的同学要尽量提供帮助,要不就会被其他孩子认定为“不仗义”,受到其他孩子的冷落,以后别的孩子也就不会向他们提供类似的“帮助”了。
  “为什么会这样?”面对我的疑问,副班长欲言又止:“您不经常说――”那一刻,我恍然大悟,这与我经常反问孩子的“这是理由吗”有关!
  是的,这样的反问的确能够指出问题的所在,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但同时这样的反问也透露出了对他们的不满与怀疑,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损害了师生之间的互信,从而让孩子感受到莫名的压力。而在这样的感觉下,孩子出现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白这些以后,当再出现孩子犯错后向我辩解的情况时,我再也不去反问他们“这是理由吗”了,而是用更为平和的语言,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与孩子共同分析出现的问题,使他们明白怎么做才更合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43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