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课堂中“说”出你的能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在学校教育各个学科中,语文是最应该和最利于学生提高“说”的能力和水平的学科。本文结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说话 能力
  
  “有想法,你就说出来。”这是我近来和学生交流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教几年来,我越来越发现,在语文课甚至其他一些学科上,高中学生显得“沉默寡言”。面对老师的引导提问,学生不愿意合作交流;面对自己有想法的事情,学生宁愿选择沉默而不表露自己的态度。于是,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无法做真正的沟通,就无法解决问题。
  事实上,不肯开口“说话”所带来的影响又岂止是“无法沟通”?
  现在的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都被视为存在“口讷”的毛病:平时见到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是避而远之,金口难开。于是,“没礼貌”“不懂事”等字眼就套到了这些青少年的身上。在课堂上,学生心里有想法却不敢举手发言;在课间,学生不敢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于是,“成绩差”“思维能力差”“心理不健康”等字眼又相继出现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毕业踏上社会,找工作因不善言辞而错失良机,在工作单位因不会讲话而难以和领导同事友好相处。于是,“懊悔”“伤心”“彷徨”等字眼又笼罩在青少年的头上……可见,“口讷”是影响到思维能力、道德品质,也影响到心理健康、事业前途的。
  因此,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这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高科技社会对人才选拔的一个标准。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行业,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语文是最基础的母语学科、工具性学科,也是最应该和最利于学生提高“说”的能力和水平的学科。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紧随“素质教育”的步伐,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说”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能耐。
  说,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交际工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都离不开“说”。
  有想法,就应该说出来。因为只有说出来了,才能实现意见的交换,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我在语文课上会采用同桌对讲、小小组说话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能耐。
  同桌对讲。同桌之间平时接触交流相对较多,所以随时都有机会说。而且,一边说一边还可以互相进行探讨和纠正。这是我最先尝试运用的课堂交流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进行同桌间的对读、对背、互问、互答……通过这种交流,消除学生独自思考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通过双方交换意见来争取最佳的答案。而且,平时同桌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最多的,彼此也最了解。所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特别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也不至于会引起大的矛盾冲突。
  小小组说话。这种形式讨论的范围更加宽泛,锻炼的机会和层次进一步提升。这是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小剧本,针对疑难的问题、可多面理解的问题等等提出自己的创新意见。学生交流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
  培根说:“说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人的大脑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说’”。
  一般而言,人的言行是受大脑思维的控制的。“说”出来的话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一旦“说”的能力削弱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意味着人的思维能力的下降。所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确保思维敏捷的一大关键。在语文课上,我试着用全班抢发言、争论评答、绕口令比赛、辩论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能力。
  全班抢发言是和学生的思维、胆量、反应以及知识建构紧密联系的一项锻炼。它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能够很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反应速度,增加胆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生中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竞争氛围,从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探索知识、组织语言和争取展现自己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我经常针对设计好的某个问题,鼓励学生抢发言――可以不举手,有想法的学生直接站起来讲看法就可以了(当然前提是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观点)。在这个抢发言的过程中,由于大家的观点不一样,又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发言。渐渐的,学生的思维就拓展了,对问题的挖掘也就逐步深入了。
  如在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我就针对课文的题目鼓励大家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做了思考的基础上纷纷谈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对彼此的追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交流,促使了更多的同学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当然也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度。
  争论评答这种形式易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为了能够在“争论”中取胜,必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有力的“证据”,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锻炼了他们“听”和“说”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从别人的观点里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这一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交流应该具备的品德。
  在一次针对题为《传递》的作文点评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六篇学生习作“选材”“模式”“观点”“思路”和“语言”等方面来进行点评。学生们轮流上台谈自己所喜爱文章的优缺点,并提出设想建议。在此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就产生了无数次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交换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同时学生对写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们的“听”“说”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
  “说”出的不仅是能耐,也是开阔的视野和情操的陶冶。
  通过“说”,学生不仅仅展示了个人的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开阔的视野,并且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完美的艺术享受空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而这,归功于我一直在尝试的“课堂演讲”活动。 课堂演讲,是由学生根据具体的需要和学校、班级或个人的实际情况撰写演讲稿,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演讲。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我是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头给学生留三分钟,让他们进行自由发言――成语讲解、美文精读、热点剖析、奇闻趣事、个性畅谈、经典客串等等。现在我基本上每周给学生安排一节听说课,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包括排演小品和剧本、即兴表演、诗歌朗诵比赛等。如在08年奥运会期间,我鼓励学生开展“奥运精彩瞬间展演”、“探寻奥运之美”等演讲和表演活动。在刚结束的校运动会后,我们全班举行了“我班的运动健将”推荐会。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也使得学生开阔了视野,发现了身边的“美”。
  通过这些形式的锻炼,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对于我的语文课总是有一种期待的心情,语文课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和乐意参与和投入。另外,他们在语言表达、展现自我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长进。事实也证明,在语文课堂上抓住有利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对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乃至终生都将是受益无穷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使课堂成为真正培养人才的摇篮;使学生变得能说会道,有发散的思维,有充足的胆量,有恰当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这些,都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应该熟知和作为教育教学出发点的最基本的因素。
  而在素质教育的现实实施中,有很多教师由于种种顾虑而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怕引导不当、方法不当而扰乱了课堂秩序;怕因为“说”而耽误教学进度;怕因为"“说”而影响了考分和升学率。但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明确“说”的种种好处,持有战略性的眼光,勇于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那么,我们是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敢说”、“会说”、“善说”的能力的。
  当然,“说”的能力不仅仅在语文课堂上得到锻炼。它也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其它场合中得到培养,更需要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是素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
  
  作者单位:常州市青龙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45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