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机,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其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将几种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4.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
  6.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8.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单单有教师提问还是不够的,不能缺少学生的提问。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1.中学生不喜欢提问题的原因
  (1)从中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点来分析
  中学时期通常也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有些问题高中阶段如不加以解决,甚至成为影响其一生的因素,这一时期被心理学家看作是矛盾、焦躁和压抑的时期,也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
  (2)从普遍存在的课堂对话氛围来看
  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话氛围,许多案例可以来证明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就会遭到白眼甚至遭到同学的讥笑,这就严重扼杀了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不利于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2.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课堂说话权威,就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那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就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提问是一门艺术,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得当,学生积极提问、积极作答,配合教师的教学,再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科学地结合,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化越.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02.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作者单位 山西省柳林县职业
  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47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