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驾驭意外 收获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堂好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当进入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意外,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善于捕捉每一个教学信息,使意外之花绽放,从而收获更多精彩。
  关键词:教学情境;元素;课堂
  
  笔者在讲《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鲁科版)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做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的实验时,出现了笔者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现象――很多学生把钠放在石棉网上燃烧后得到的产物有黑色物质,并且在石棉网上几乎看不见淡黄色的Na2O2生成,这与教材中描述的现象差异很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当时也很困惑。
  如果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于是及时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实验呢?”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在初中我们学过,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煤油是由石油经过分馏的物理方法而得到的,则煤油中也含有碳元素。煤油易燃,所以我怀疑这些黑色物质是由于煤油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的炭。”紧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怀疑石棉网的材料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
  此时,笔者只有按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既然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那就让学生自己来验证答案吧。笔者接着启发:“如何验证第一个同学的猜想呢?”经过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将钠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一份钠表面的煤油不用滤纸吸干,一份钠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当然,若怕煤油不能被吸干,还可以准备第三份钠,把其表面的煤油用滤纸吸干并且切除钠表面的一层。然后分别将这三份钠加热即可。”这时又有一个女生说:“为了排除第二个同学的猜想的干扰,应该用蒸发皿代替石棉网。”女生的发言刚结束,就有学生为她的缜密思考鼓掌喝彩。于是笔者马上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按刚才两个学生的回答进行实验。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如下:
  
  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哇!煤油越多,生成黑色固体越多,没有煤油时则无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物质真的可能是由煤油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炭。可以说明煤油确实是金属钠加热熔化时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原因之一。”
  此时的课堂,学生的兴奋程度达到了高潮,每一张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笔者又紧接着问:“如何验证第二个同学的猜想呢?”很快,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把金属钠表面先用滤纸吸干净,用小刀切除表面一层(排除煤油的干扰),再把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还没等笔者说什么,学生已经动手做实验。结果产物主要是黑色固体和少量淡黄色固体。这可以说明石棉网也是影响金属钠燃烧的因素之一。很明显淡黄色固体是Na2O2,那么这一次的黑色固体又是什么呢?课堂结束后,笔者布置学生在课下可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探讨。
  尽管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可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中,提出了种种猜想,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备,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整节课中,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操作,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虽然学生探究的问题不是教材要求必须掌握的,但是他们在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同时完成对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意义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这些体验和收获却是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所无法给予的。
  化学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不可能都在备课时预测到,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捕捉意外中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凭借敏捷的教学机智生成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意外教学为课堂添上一道道不期而遇的“风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0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