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国家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文章在对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精品课程 优质资源 共享
  [作者简介]柏伟(1974-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管理;何小松(1975- ),男,安徽潜山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资助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应用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3625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94-02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自2003年以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学校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转变教育观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甚至校级精品课程建成以后,无法很好地实现校际的优质资源共享,甚至在校内的共享效果也不理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直接影响质量工程的效果。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精品课程的共享,构建有效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当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及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思想认识层面的、技术服务层面的、师资队伍水平层面的、制度保障层面的等,我国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宏观管理层面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重建设,轻使用。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后高等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为了提高本地区或本校的高等教育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以满足各种教育教学评估需要,在精品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使用项目中,比较倾向于自身投入开发精品课程,往往将兴奋点和关注点放在精品课程的项目申报建设上,而常常忽略或不重视对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使用,甚至不愿用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这种各自为政、封闭式的传统办学思维与模式严重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共享工作。特别是一些本科办学时间短,自身办学水平不高,缺乏精品课程建设应有的师资力量和技术条件支撑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了迎合各种评价的需要,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办学“名声”,建设了一批质量并不高的“精品”课程,而忽视了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使用,特别是忽视了对其他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引用。这恰恰违背了国家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初衷,同时,也放弃了一条迅速提高自身课程教学质量的捷径。
  2.重申报,轻维护。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并未将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自身的教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仅仅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文件通知的要求,将其视为一件突击性任务。不少课程的网上资源是在申报精品课程评审之际,匆忙上马,突击建成的。因此,一方面,对共享资源建设缺乏清晰的思路,对于哪些教学资源可以被共享,如何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与再造,如何将共享资源建设与课程自身教学建设有机结合等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另一方面,在这种典型的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下,项目申报的短暂热情过后,必然会忽视精品课程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教育部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的两次抽查结果为例,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分别高达18%和14%。这两次抽查仅涉及访问连通性单项指标,若增加对资源更新率的检查,那么问题率肯定还会有所增长。而事实上,由于教育部的抽查通常是在预先告知学校或学校已经知道抽查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应当远远大于教育部抽查的结果。
  
  二、影响地方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制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首要因素。在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精品课程申报建设、轻精品课程资源的引用与维护,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中,主要是管理者层面的认识不到位。在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眼中,精品课程建设仅仅是获取自身办学声誉或为各种教育教学评价获得更多筹码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没有真正将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的使用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导致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建立起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无法正确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和加强国家精品课程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引用。其次,在教师个人层面,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常常疲于应付,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甚至主观上不愿意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成果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导致我国精品课程无法达到良好的优质资源共享效果的首要原因,也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2.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是制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因素。虽然信息网络技术已为精品课程的使用与共享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由于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技术规范(标准)。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高校教师和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结果导致了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大范围有效共享与交流。
  3.缺乏合理的监测评价和共享利益保障机制是制约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因素。虽然国家对精品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检查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精品课程监测评价体系,仅仅停留在网站是否开通等基础层面的抽查上,加之各高校在自身精品课程的检查监测机制建立上更是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后期管理与维护,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正常打开已经是常有的现象。同时,由于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者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共享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三、地方高校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思想基础。精品课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深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属于非常优质与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们的共享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因此,从管理者层面而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地方高校的领导者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从教师层面而言,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加强学习,积极吸收和借鉴重点高校高水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有效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加大投入,加强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技术平台基础。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站的内容呈现及结构的统一标准,设计流程化、模块化、基于标准的课程资源建设发布流程,定义说明如何收集、建立和管理课程内容,提供课程资源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设计制订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建设和共享发布的技术方案,方便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提高可用性。另一方面,各高校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规划、建设、评审、发布和应用需求,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统一标准,建立灵活的、可扩充的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课程中心),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并与现有课程资源建设和发布流程相兼容,以便于课程建设和发布、维护和更新,资源查找和搜索,以及资源重用、移植和镜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培养与精品课程引用相结合,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师资保障。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主要包括有形资源共享与无形资源共享两大类。其中,有形资源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直接可用或可见的资源;无形资源是指蕴涵在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灵魂。对于精品课程而言,有形的、无形的教学资源都应成为共享的资源,其中无形资源的内在与长远的作用与价值要高于有形资源。地方高校只有在对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的无形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结合自身教学需求与教学特点来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切实为本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应将精品课程的资源引用纳入到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中,将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和精品课程资源的引用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选派教师到精品课程所在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进修学习,真正领会其精品课程所蕴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掌握其无形资源,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才能真正体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价值。
  4.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提高精品课程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质量,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共享资源后期管理与服务是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其中包括网站连通性和资源更新两大内容。要改变目前高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后期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必须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精品课程所在学校和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三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起主管部门、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三级保障体系。
  一方面,就监督评价的内容而言,不能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应该扩展到资源的更新率。另一方面,就监督评价三级体系的建立而言,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动态监测体系,制定出台相对固定的评测内容或评测指标,采用课程组自评和专家组抽评相结合的定期检查形式,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进而推进各高校建立健全自身的精品课程监督评价机制。其次,精品课程所在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应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建立起自己的精品课程监督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确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后期管理服务的质量,也有利于带动和推进本校的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再次,需要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应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制定的监测体系,做好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网络的连通性和内容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项聪.精品课程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教书育人,2007(6).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刘大军,许文果.试论高校精品课程推广和利用模式的建构[J].江苏高教,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6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