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重要指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以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为个案展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入学机会;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3-0024-04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权利诉求。瑞典教育学家胡森(Torsten Husen)把教育公平分为3个层次: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中关涉起点公平进而影响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问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乃至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迁的历程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发展至大众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逐步扩大的历史趋势却是共同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来促进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美国模式。以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为个案展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公平之度: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大小可以用高等教育入学率这个量度直观地表现出来。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以适龄青年(18-22岁)的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适龄青年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Elite)阶段;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Mass)阶段;入学率在50%以上则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Universal)阶段。从一般意义上讲,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此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被当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
  从量的角度看,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低于15%的发展阶段,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只是少数人。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多的人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从质的角度看,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入学机会受出身、天赋等条件的制约,关注的是培养对统治阶层有利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胜任未来的社会精英角色作准备。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教育的重心在于造就专业技术人才。从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来看,由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扩大是朝向解决教育起点公平问题的一次迈进。
  
  二、公平之路: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发展历程
  
  美国高等教育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算起,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高等教育由精英步入大众化、普及化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高等教育机构少,入学机会小:典型的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殖民地时期-南北战争前)
  南北战争前,美国从蛮荒之地发展至山野小邦,高等教育更是筚路蓝缕。但民主、自由、平等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此期的美国主要是在建国后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以突破私立院校的一统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
  17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仅有哈佛学院一所高等学校,到建国前共建立了包括哈佛、威廉一玛丽、耶鲁等9所学院。此期的学院规模小,招生数量少,学院均属私立,学费昂贵,一般贫困家庭的子弟难以承受。
  建国后,经济发展、新资源开发、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各州采用公款来办理高等院校,于是州立大学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股“学院热”。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多,公私立学院之间的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加大,只有极少数人独享高等教育特权的格局逐步被打破。
  但1636年至1860年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增长极为缓慢,而且只有家庭富裕阶层的子弟才能享受高等教育。1870年以前,美国高校适龄青年入学率不超过2%,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典型的精英阶段。
  2.增加高等教育层次,扩大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猛,人口剧增,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猛涨,中学入学人数急剧攀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这一时期美国主要是通过扩展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来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赠地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初级学院是此期美国高等教育扩张的主体。
  1862年美国颁布《莫里尔法》,积极兴办农工学院。此后又通过《海奇法》(1887年)等系列法案对实施农业与工艺教育的学院提供更全面的资助。赠地学院的创办与发展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面向大众,高等学校的大门向广大的产业阶层开放。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宣告了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开端。传统大学和新兴大学也纷纷创设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是更为精英的教育,但它完善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在实质上是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世纪末工业化浪潮的冲击,效率概念的深入人心,公立中学的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催生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兴起。初级学院实施的低收费或者不收费政策,增加了低收入家庭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很快,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890年的3%,1930年的9.6%上升到1941年的18%,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
  3.立法和经费资助,保障不利群体的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经济发展、人口激增、教育民主化浪潮高涨、国际冷战的格局对此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成为美国政府用以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的战略重点。这一时期美国主要是通过不断立法和资助手段,保障不利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为应对美国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在罗斯福总统的亲自过问下,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为二战中的退役军人志愿入学者提供受教育的便利,并给予学费和生活费等补助,由此退伍军人大量涌人大学。
  为应对苏联人造卫星挑战,195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防教育法》,宣布“国家安全要求最充 分地开发青年男女的智力资源和技能;当前的紧急状况要求提供更多更充分的教育机会,保证使一切有能力的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失去高等教育机会”。美国政府通过设立“国防学生贷款计划”,使那些本来无力负担大学学费的贫困学生能够依靠此项目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
  为应对民权运动,1964年约翰逊政府通过了《民权法案》,提出在美国的国土上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美国公民,均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由此,黑人获得了与白人平等的权利,可以自由申请上任何一所大学。大学制订了一些计划和项目或尽量避免采取有争议的措施,优先给美国黑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启动“向贫困宣战”计划,政府加大了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资助的力度。1965年,作为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计划”之一的《高等教育法》,第一次明确了联邦政府在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的责任,实施了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计划。同期美国政府还实施了“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以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财政资助。
  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美国高等学校适龄青年入学率1960年上升到32.7%,1970年则达到了49.4%,即将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槛。
  4.发展非正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继续增加,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5年达到了58.2%,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虽受1974年和1975年问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但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加上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许多成年人开始接受继续教育,非正规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而且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970年为40%,1996年为45%。1985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60.7%,1995年则达到了81.1%。
  
  三、公平之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进程中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衰退的冲击以及经济发展市场化、经济竞争全球化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改革与调整时期。具体说来,此期美国高等教育由关注扩大入学机会转移到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求走规模与质量兼顾的道路。
  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之后,美国政府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忧思。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测验表明:1963-1980年,学生的成绩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964-1982年问,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15门主要学科中,有11门成绩下降;大学生中仅有半数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指出不可因追求教育机会均等而降低教育质量,但也不可因强调教育质量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两者均不可偏废。
  2.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与学费高涨的困境
  经济压力使美国政府开始转变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里根政府开始减少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和控制,同时紧缩高等教育经费。由此导致公立大学日益民营化,高校的运转越来越依靠市场,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高校日益陷入经费不足和学费高涨的困境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难见起色,还历经金融危机之困。老布什以来的历届政府都深受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困扰。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整。
  首先,联邦政府对学生提供助学金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先前基于需要的资助方式(need-basedaid)转变为现在基于才能的资助方式(merit-basedaid)。导致奖学金越来越多地进入来自高收入家庭成绩好的学生,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本应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却上学无门。
  其次,贷款成为主要的资助方式。由于实行成本分担,政府对学生的资助逐步由提供助学金向提供贷款方式转变。贷款在1975-1976年占联邦补助的21%,在1995-1996年占了77%,而同期助学金和勤工助学金从79%降为23%。美国的联邦学贷体系由直接贷款计划和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组成。前者由教育部控制,数额较小;后者通过私营机构进行,数额较大,但贷款利率高,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最后,“肯定性行动计划”受到挑战。1996年11月5日,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209号法案(Proposition 209)(全称《加利福尼亚民权动议》Cali-fomia Civil Rights Initiative),宣布在该州的公共事业领域取消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许多州纷纷步其后尘。“肯定性行动计划”取消后,少数民族裔的学生入学人数猛减,尤其是在严格挑选学生的大学里。
  教育经费的持续缩减导致美国高校不得不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运转。学费增长加重了低收入阶层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同阶层之间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距,私立大学高等教育机会向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倾斜,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更多是在接受部分时间制形式的教育,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门槛越来越高。
  当前,美国高等教育中扩大规模与保障质量之间的矛盾,不同阶层在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什么样的机会方面的差距依然是高等教育公平中的突出问题。
  
  四、公平之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入学机会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中的经验足以为我们借鉴,而其问题则值得我们思考。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至今已有10年时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从1998年的340.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02年为15%,2009年上升到24.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要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
  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教育机会的增加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二,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在能力选拔的基础上,实行成本分担和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改变了过去公共教育资源仅为一部分人无偿享有的局面。低收入家庭青年、农村青年、女性青年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当前仍面临着突出的问题:一是社会各阶层在教育机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均等,例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倾斜,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地区差异。二是高校收费政策对低收入阶层的不利影响。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负担不起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放弃了入学机会。此外,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之后也引发了人们对质量的担忧。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助学贷款机制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和层次不合理的困境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22-25
  [2]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昌贵,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江苏高教,2002,(2):117-121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2,(2):5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