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科研究生在学业及就业上的困惑和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萎缩。本文在重点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科研究生应准确定位自我发展目标和职业倾向,高校也应为人才培养和使用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社会各界更应树立“素质至上”的人才观,增强对文科的重视,以推动和促进文科人才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 人力资本 高学历 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5―0123―04
  [作者简介]杨长青,刘志慧,甘辉,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120075)
  
  人才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以智力资源为主要发展依托,人才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十一五”规划把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任务,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无疑,文科研究生也被期望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但是,目前文科研究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对学业的困惑和就职场上的失落已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萎缩。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
  
  一、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萎缩的原因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W.Schults)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理论。舒尔茨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资本的有形形态就是人力资源。舒尔茨还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培训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途径。据此,人力资本是社会和个人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完全取决于投资的程度。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萎缩亦是多个环节的主客观投资的结果。具体地说,它既涉及到研究生报考时专业的选择,也涉及到作为研究生人才“生产场所”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这一大“熔炉”中文化观念因素等。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过程和评价的错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学术性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基于人文学科的学科特征,文科研究生应侧重于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学制为2~3年。前1~2年文科研究生主要学习基础专业理论课程,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很少从事科研等相关研究活动,从而导致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既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也不利于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很多高校都规定文科研究生必须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可获得学位,以至于很多研究生一进校就一边修学分,一边忙于发表论文。论文重“量”不重“质”的倾向,不利于培养文科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不利于塑造他们的学术批判精神和创新品质,也不利于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等课程修完了,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准备学位论文及找工作。可见,文科研究生要将2~3年的时间用于学习理论课程、发表论文和撰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上,而真正用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时间微乎其微。
  
  (二)文科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长期以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偏见,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中文科人才培养资源十分有限,与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不相适应。与理工科相比,很多高校文科研究生的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师资队伍不甚乐观。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文科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审批往往偏重于理工科,学校对文科研究生参与试验、考察和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或支持不力,从而严重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文科实验室的建设缓慢,致使多数研究生不能以大社会为研究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从事学术交流,而只能利用书本上有限的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和开展研究。文科研究生导师主要是以学术理论的指导和传授来培养学生,学生接受的一般只是个别老师的指导,况且,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导师忙于教学和科研,没有更多精力放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学生长期见不到导师,更谈不上接受指导。有的高校没有师资能力多招研究生,也跟风扩招,导致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放羊”局面。
  
  (三)文科研究生不良的主观因素
  影响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一些研究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在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时,往往过分看重“热门”或“冷门”,而偏离自己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人状况,以致没有激情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感觉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提高能力。(2)高昂的学费以及发表论文所需的版面费给众多文科研究生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为了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他们选择各种各样的兼职,而减少了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也加剧了学业的荒废。(3)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着对“高学历”的崇拜现象,这种“高学历崇拜症”的重感染区又是教育领域。由于学历高,机会就多,待遇就好,文科研究生群体中不乏混文凭者,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专业背离,往往无心做研究。
  
  二、准确定位,不断完善自我,优化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
  
  第一,了解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担任过的一系列职位。人们在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将来要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文科学生在考研时要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和思维方法等个人因素进行深入了解、审视、分析和评估,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优势并与自身职业性向相匹配的专业上,为将来找到最佳“职业发展系留点”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文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并历炼成为文科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科人才资源错位的基本环节。如果文科研究生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出现错位,即个人投资方向上出现偏移,就如同德国管理学界一句名言所说的“放错位置的人才是垃圾”那样,自然人才资本就会大大萎缩。
  第二,立足需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文科研究生在入校时就应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明确将来的就业意向,对自身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聚集人力资本。在读期间,要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与之相关专业的书籍,打好厚实的基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入社会,进行调研;要养成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等 学习观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良好的环境,优化文科研究生的社会投资
  
  (一)增强教育机构投资质量,为提高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营造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
  提高人力资本。不仅需要文科研究生个人慎重投资和勤于探索,更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的投资。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及培养条件等与文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培养研究生人才的“熔炉”,直接决定着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源的质量。针对目前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一,要抓好文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软硬环境。要培养高素质的文科研究生人才,必须要有完善的文科教学科研设施和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作后盾。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文科科研设施的投入,建立文科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完备的图书资料等。同时要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审批制度,对有价值的文科研究课题应给予支持。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座谈会,聘请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或者政府部门的专家共同营造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和优良的人才培养软环境,以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文科类人才。
  第二,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导师是研究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导航人。高校要多渠道地引进优秀文科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控制文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重视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特别在青年导师的选拔和培养上,不可盲目,做到宁缺勿滥。要定期对文科研究生导师进行严格遴选、考核和评议,对不合格的导师实行解聘;要注重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导师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采取导师组制,导师组主要由本专业的导师及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导师按一定比例组成,使研究生能够师从多位导师,保持与多位导师的学术联系,以团队合作和相互协调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博采众长。
  第三,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高校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的研讨和选题,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采取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方式,如高校在企业建立文科研究生培训和实践基地,企业在高校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学校可向研究生提供在社团兼职和实习等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更新自我,锻炼能力。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研究生了解所研究专业的最新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能力。此外还要在学习和科研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的政治方向,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既要与社会需求挂钩,又要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采取案例讨论和社会调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科内部或相邻、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设置跨学科课程,允许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要开设文献检索、方法论课程等实用性强、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提高研究生文献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要认识到研究生论文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此,高校可以放宽或者取消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准予毕业的硬性规定,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抓好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和答辩等内部评价环节。同时要建立以专家、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的人才监督评价反馈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科研究生的评估中,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对反馈信息做出回应策略和行动方案,真正做到通过外界信息反馈不断优化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培养。
  第四,要重视文科研究生人才输出工作。高校要做好文科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为文科研究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支持和服务。在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文科研究生的实力和特色。同时要向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和网络设备,为他们提供充足和准确的就业信息。可联合兄弟院校召开文科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建立实习基地,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他们求职的成功率,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
  
  (二)增强社会对“文科”重要性的认识,为提高文科研究生的人力资本营造良好的文化观念氛围
  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运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下进行的,它除了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外,更受到一定的文化和观念因素的影响。在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客观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运营的作用力尤为突出。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观念氛围对避免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萎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要树立“素质至上”的人才观。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高学历并不一定是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应摒弃“学历至上”,树立“素质至上”的人才观,走出“唯学历”的误区,这样既有利于高校以及文科研究生自身把主要精力、物力及财力用在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上,同时也为文科研究生营造了宽松的就业氛围,为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事实上,现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几乎没有学历的要求,有人研究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招聘广告后发现,除2%要求硕士,4%要求学士外,其他一概不提学历要求。世界上学历不高而能力强的人才比比皆是,比如创办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只是大学肄业。
  第二,要增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如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在科学实践中坚持了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功能与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意志品格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联系,对自然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自然科学技术就不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福祉,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幸和灾难。因此,充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对文科研究生的偏见,实现对文科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
  
  (责任编辑:向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7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