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施教共育下一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每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幼儿园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如何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笔者想结合自已从教以来的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相互尊重共话成长
  
   教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孩子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孩子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
  
  二、适时家访诚心交流
  
  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而且任课老师、保育老师要同去。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
  
  三、倾听意见维护威信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四、因人制宜注重艺术
  
  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和问题。从了解的情况看,不同类型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不同。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注意说话的艺术。
  1、对于知识型的家长:一般如实向家长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认真倾听。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班主任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冷静地分析。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一批家长,他们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类家长交谈后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一般见面都要先肯定他们孩子的长处,对幼儿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再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闪光点,抓住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那些溺爱型的家长更是希望听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他们孩子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家长,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着婉转。
  3、对于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铁不成钢”,他们的孩子一出现毛病,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谨慎行事,要以柔风细雨式的交谈方式,要让家长知道:老师与他们沟通,是为了帮助他们的孩子尽快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教育他们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打一顿,既没使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也可能加深师生间的隔阂,使孩子对老师极为反感,感到老师很可怕,很可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父母不知道在打骂孩子的同时,他们也犯下了新的错误,与其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要使家长理解所有这一切,首先就要以情服人,取得家长的信任。使他们相信,与他们沟通并不是为了给孩子以惩罚,而是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帮助他们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家长一定要声明:既不能打骂孩子,又要起到教育作用。
  4、对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决不夸大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使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把自己对幼儿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们的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尽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才能最终保持思想上的一致,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71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