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下无“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差生”一词何时出现,无从考究,但出现的时间似乎并不遥远。虽然现在“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使得“差生”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但在部分从教者的观念里,嘴巴里,这个词并没有真正消失。
  说孩子“差”会造成什么影响?第一种可能,老师说这个孩子“差”,反而激起了孩子的上进心,于是努力学习。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做法的效果远远差于“表扬”与“鼓励”带来的教育效果。第二种可能,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和伤害,由此而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教师的评价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是其自我判断和树立自信心的重要依据。
  “差生”一词告诉了我们什么?它隐含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嘲讽。法国教育家拉布吕耶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嘲讽往往是才智贫乏的表现。”因为“才智贫乏”,因为“没有办法”,于是就以伤害别人的自尊为利器。“差生”,这个由某些教育者强加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称呼,明显包含着鄙视,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它暴露了部分教育者责任意识的淡薄。他们嘴上常说要面向全体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实施平等教育,促进共同发展,但遇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平时表现不如意时,却常以“他是差生”为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结果进行辩护。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反映了部分教育工作者“成才观”、“人才观”的模糊乃至错误。他们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他们眼里,分数才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在分数面前,孩子的个性、特长、品质早已无关紧要或不复存在。
  即便真是“差生”,也绝非一成不变。达尔文小的时候,常说谎话;瓦特小的时候,奇懒无比;爱迪生上小学时,经常考全班倒数第一;而爱因斯坦的老师则给他下过这样的评语:“反应迟钝,胡思乱想,满脑袋不切实际。”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了创造发明的巨人。他们的变化,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所谓的“差生”,往往具有可开发的智慧和潜力。
  “差生”的称呼与教师肩负的责任极不相称,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格格不入,它是近年师德滑坡现象的暴露。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彻底抛弃“差生”意识,切实做到关心每一个孩子,爱护每一个孩子,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促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但愿在教育者的词典里,再不会有“差生”存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