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用多种感官 让语文课“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上一堂精彩、生动且又充满活力的课,这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事。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只要教师平时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语文课自然就能“活”起来。倘若学生的兴趣激发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久而久之,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读懂意思;兴趣勃发地去读,读出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第七册《搭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讲解这段文字,我并没有过多的解说,只是让学生朗读。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该段文字的音乐美,感悟到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且又无怨无悔,默默的品格以及乡亲们团结、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又如,在教学第八册《桂林山水》最后一段的时候,我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只是在形式上稍作一些调整,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背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在默读中细细品味,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面,我就让学生将此画面在纸上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享受到了该段文字的绘画美,而且也从中感悟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主旨。类似这样的段落还有许多,如写人物类的外貌描写,景物类的景色描写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朗读、品味那些诗意般的话语,这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若是让表演的学生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那么观看的学生就会看得津津有味,趣味盎然。观演双方通过多种感官的交流,必定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样做也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表演诗意这一环节。师问:刚才我们学习了《游园不值》,请大家进行两分钟时间的回味想象。然后教师问学生谁愿意扮演叶绍翁来表演一下“整首诗或其中一二句”?要求一提出,同学们便跃跃欲试,都想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才能。于是,我就逐一让表演欲强烈的学生登台亮相,并让其他学生来做评委。表演的学生演得相当出色。如一位学生演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时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眼睛紧盯着地面,好像真怕踩坏了地上的“苍苔”,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又如,另一位学生在表演最后两句诗时把诗人没有遇到朋友十分扫兴,却突然看到美丽的杏花时的那种惊讶表情演绎了出来。只见他张大嘴巴,瞪大眼睛,然后又摇头赞叹,深深呼吸杏花的芳香,表演得真是太棒了!做评委的同学表现也不俗。如对“小扣”的动作怎样表演这一问题争论得相当激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统一了意见,认为这里既不能一直笃、笃、笃地敲,更不能哐、哐、哐地敲!而是先轻再略重,先慢再快一点:笃、笃、笃,笃笃笃笃!哒哒哒哒!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求知
  
  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同时,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如在教学第九册《鲸》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鲸”这个字进行分析:鲸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用鱼作偏旁,它是鱼吗?为什么?然后分小组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要求说明理由。各小组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以后,将情况汇总、整理,再进行课堂交流。有的组说,“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由此说明鲸不是鱼”,有的组说,“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有的组说,“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的,说明了鲸不属于鱼类的”。各组滔滔不绝地说出了他们的理由。教师诱导他们进行归类整理,学生经过再读再议,终于明白了鲸属于哺乳动物而不属于鱼类,原因有三:(1)从鲸的进化过程来看;(2)从鲸用肺呼吸的情况来看;(3)从鲸是胎生的结果来看。通过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的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盼的。
  
  四、 让学生在仿作中提高
  
  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这样,不仅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仿作的形式很多,首先,一段景色描写或是一段外貌描写都是学生仿作的对象。如第九册课文《我的“长生果”》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学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春天”“夏天”或者是“冬天”,三者择一,自由选择。学生有了范文这根拐棍,何愁没有内容可写?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让学生借用这一句式写一处景物。如“早晨空气的清新”“公园的热闹”“课间的操场”等,学生写得都较有真情实感。其次,有些课文的内容也是学生仿写的范例。如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的《新型玻璃》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回小小的发明家,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能做一个小小发明家,学生们是挺乐意的,仿作的劲头也特别高。正因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写作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又如《假如没有灰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为题写作文。通过仿作,教师感到学生的想象力反倒是让自己难以想象。最后,课文中的省略号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均是学生练笔的极佳范作。如第九册语文《窃读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让学生先摘录以下一些动词:“跨进、踮起、钻、挤、寻找、再找”让学生写一段话,尽可能用上这些词语。学生忙着找题材,想方设法用上这些词语,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片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让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能真正动起来,语文课自然就能“活”起来,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语文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98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