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应用题教学走向多向“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背景
  
  那一次,我被市教研室安排到某校“送教下乡”。我当时执教浙教版十一册数学,按上课时间推算,正好教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可公开课上应用题,很容易会让教师唱独角戏,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即使会做也不愿意讲思路。不少老师劝我还是上别的内容。可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按教学进程上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尽管在新课标中,应用题将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分散出现,不再像老教材单独安排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可现在各校还有不少年级都使用老教材,应用题教学仍有其研究的价值。
  确定上课内容后,如何应用新理念上活老教材,让应用题教学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多向“对话”,这是我在备课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案例描述
  
  1.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上课前,我课件出示雅典奥运会中我省奥运冠军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他们的成绩。因为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也关注奥运会,所以大家发言较积极,一扫公开课开头学生拘谨的场面。
  
  2.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看完奥运冠军图片后,我问学生:在雅典奥运会中,中国、美国、日本各获多少枚金牌?分别名列金牌榜第几名。根据回答出示雅典奥运金牌榜。
  第一名美国35枚
  第二名中国32枚
  第五名日本16枚
  我让学生比较其中任意两个国家金牌数,提一个数学问题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从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等方面来提问。因为课前谈话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较活跃,上述三类问题学生都提到了。在学生提问的同时,我让学生随即自己回答。随后我告诉学生,从上面三个条件中选2个条件进行比较可以提许多数学问题,但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内容:
   日本的金牌是中国的50%
  中国的金牌是美国的32/35
  日本的金牌数是美国的16/35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因为现在课件中既有前面出示的“美国35枚,中国32枚,日本16枚”这三个条件,又有刚才提数学问题得到的三个条件,我就让学生在每组3个条件中任选一个条件,自己再补上一个问题,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略一思索后,把能编的6道应用题都编了出来:
  (1)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32枚金牌,日本的金牌数是中国的50%,日本获多少枚金牌?
  (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日本获16枚金牌,日本的金牌数是中国的50%,中国获多少枚金牌?
  (3)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获35枚金牌,中国的金牌数是美国的32/35,中国获多少枚金牌?
  (4)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32枚金牌,中国的金牌数是美国的32/35,美国获多少枚金牌?
  (5)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获35枚金牌,日本的金牌数是美国的16/35,日本获多少枚金牌?
  (6)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日本获16枚金牌,日本的金牌数是美国的16/35,美国获多少枚金牌?
  我让学生自己读读第(1)、(2)小题,思考能不能独立完成。如果能独立完成自己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和老师讨论。可是只有个别学生和同桌讨论了几句,大家都独立完成了。我随意选了一位学生进行板演。然后我让板演的同学说出解题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让学生比较(1)、(2)两题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揭示出课题。学到这里,学生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安排学生任选第(3)、(4)题或第(5)、(6)题独立解答。从反馈情况发现,只有个别学生有错误。
  
  4.实际应用,促进发展
  在巩固阶段,我设计三个层次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采用表格式填空,材料还是奥运会奖牌数:
  在2004年奥运会上
  
  第二层:比较练习,采用选择题,材料为我校的有关情况:
  (1)沥海镇小六年级上学期评出三好学生30名,正好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28。六年级学生多少人?正确的列式是:()
  A. 30×3/28B. 30÷3/28C. 3/28÷30
  (2)沥海镇小图书室今年新买图书840本,是去年购买图书的60%,去年图书室买书多少本?()
  沥海镇小图书室今年新买图书840本,前年购买图书是今年的60%,前年图书室买书多少本?()
  A. 840×60% B. 840÷60%C. 840-60%
  第三层为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2条信息:
  人体中血液的重量占体重的7%
  12岁的孩子头部长度约占身高的1/7。
  我告诉学生自己的血液重3.22千克,让他们计算老师的体重。学生很兴奋,马上有人举手回答,并说出计算方法及依据。接着我让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血液重量),其他学生计算他的血液重量(体重)。最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个学生说出条件及问题,其他三人计算,可以计算血液或体重,也可以计算头部长度或身高。
  
  5.总结提高,质疑问难(略)
  
  三、 反思
  
  不能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但我努力避免课堂中教师“独白”。课中题目是学生自己编的,解题方法是自己找的,结论也是自己得出的,我只在旁边进行指点、建议。课后听课老师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在下课时说:“这节课的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也有学生说:“这节课学得真开心!”看来,多向“对话”让应用题教学充满生机。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实施多向“对话”的前提
   这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关于学校图书室新买图书的题材,显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多“对话”的兴趣。学生往往对身边新近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奥运会作为题材。因为多数学生喜欢体育,奥运冠军孟关良是我们绍兴东湖镇人,本届奥运会自然成了学生的热门话题。当然,这一题材还蕴育人文性。练习中关于人体中的一些百分比,学生非常好奇,自然而然地想要说一说、算一算,多向“对话”在兴趣盎然中进行。
  其实,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既无法满足现实中每个学生的需要,又由于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加工,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学习才会更主动。
  
  2.改变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力求呈现方式多样化,是实施多向“对话”的基础
  应用题通常以“条件+问题”为基本结构,以文字叙述为基本呈现方式。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不都是用文字形式出现的。因此有一部分学生能解应用题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课中我试图改变呈现方式:在新知教学中让学生看奥运金牌榜提出问题,根据交流得出信息,收集信息编应用题。在巩固应用时,出现填表、选择,以及提供“人体中血液重量占体重的7%”等2则资料来解决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解题的机械逻辑,防止模仿解题,而且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是课堂实施多向“对话”的基础。
  
  3.改变应用题的分析方式,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实施多向“对话”的关键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例题的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准备题的条件和问题来引出例题。然后按照“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说解题思路――列式解答”这样几步进行。在本课教学时常常抓住“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这个数量关系式,学生只要记住数量关系式,对号入座就能解题。本课中我打破这种程式,让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尝试解决“日本队获16枚金牌,日本的金牌数是中国的50%,中国获几枚金牌?”时,因为没有准备题铺垫,虽然增强了难度,但学生解题思路却广了,“对话”的内容就有了。有的学生联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想,日本的金牌数÷中国的金牌数=50%,得出求中国的金牌数用除法计算。有的学生想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因为“中国的金牌数×50%=日本的金牌数”,所以求中国的金牌数用除法计算。整节课,我根本不提数量关系式,学生却联系学过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得出用除法计算。其实,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通过多向“对话”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解决新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海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3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