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思维和表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教师教法单一刻板,缺少灵活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对语文学习具有厌倦情绪;师生之间互动少,课堂气氛萧条;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学习效率较低。如何让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高效,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以上的思考,我认为研究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有必要。
  有关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美国耶鲁大学的Robert J. Sternberg教授和康奈尔大学的WendyM.W illiams博士合著的《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一书中,动机被定义为:指向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内部状态,是能够帮助一个人达到某个目标的内部精神能量或心理力量。2.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张春兴教授在他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动机定义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心理学家把动机解释为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将动机解释为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通俗地讲,动机使人开始行动,维持行动,并且决定着行动的方向。
  动机运用于学习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它还决定着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知识的数量。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动机的,但问题在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更加有效深刻。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也同样能够较轻松地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可以从心理学有关动机的理论出发进行思考。
  
  一、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联系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如取得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没有取得好分数和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的嘲笑),则会削弱学习的动机。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强化与惩罚。对此,我认同以下的一些做法。对于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发言的同学及时地给予言语或者目光的赞许;收集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课堂展览;根据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试得分对优秀的同学进行物质嘉奖(如奖励文学图书)等。反之,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事后训导;将作业质量与总评分数相结合,以此来制约作业拖沓不认真的行为;在课堂上多让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发表意见等。
  总的来看,在运用时强化应大于惩罚,但也需注意避免一味的表扬和鼓励,否则就会导致是非不分,引起学生的混乱感。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求客观公平。
  
  二、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主要运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区分了两个概念: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它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成长需要,如审美的需要,求知和发展的需要,获得他人认同的需要,它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
  根据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虽然学生在生理上还未完全成年,在认知和思维上也未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与处理事情往往会缺乏理性,但是教师不能因此忽视学生的爱和自尊的需要。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轻松,感到被人尊重和接纳,那么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学生更有可能因此而喜欢学习。
  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何调动语文课堂学习的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考虑。
  1.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课文材料。随着教学设备的科技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相关的录像、图片、音乐等,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搜索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在课堂上加以播放,既可以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会。
  2.多释放一些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支配。不妨尝试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对学生的行为做些指导。如在上诗歌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比赛,由同学担任评委。又如在小说单元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并且拍照留念。
  3.呈现其他相关信息,扩展学生知识面。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作者的生平故事,与文章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等。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丰富的,精彩的,值得认真听讲的好课。
  4.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寓教于情。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是教学的一个有效辅助,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写游记时,可以先组织学生游览某处,在游览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具体感受,最后才教学生如何撰写游记类的作文,效果比单一的课堂教学好。
  
  三、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在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中最著名的当属韦纳的归因理论,他(1994,2000)提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分为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原因。由此推论,学生对学业成绩好坏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很大。
  教师如何从动机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认为以下两点做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有个良好的了解,方便对症下药。如认识到学生具有依赖和反叛的两重性,教师在课堂就要适当照顾学生的情绪,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第二,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主归因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当学生某次考试结果出来时,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错误的知识进行纠正,而更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归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激励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归因风格,适当调整或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对外部动机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外在刺激(如表扬、分数、认同,物质奖励等)来提高其学习动机。
  
  四、从期待的角度出发
  
  心理学中期待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个体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这给教师一个提示,教师对学生期望需要适度。太高的期望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动机就会较弱,而过低的期望会使学生认为任务简单,无需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这样学习积极性也不会高。例如,对于缺乏写作自信的学生,降低期望,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写作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学习写作的兴趣。
  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辅之以适时的关注和耐心的教导。这对于促进成绩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要把教学的目标明确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要求并为之努力。如告诉学生下一堂作文课的重要性,教师可告诉学生将要写作的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搜集相关的材料。教师还应教学生如何学习,因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会影响学习动机。
  
  五、从提高成就动机的角度出发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着成功努力的一般倾向。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出自于三种目标:学习目标(以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能力为成就),表现目标(以获得别人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为成就)和社会目标(以获得家长、老师或同伴的认可为成就)。阿特金森(1964)提出,个体的动机包括两方面: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力求成功的一面固然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但避免失败的一面就可能带来消极的作用。过分地避免失败会导致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这时学生往往会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注定要失败或毫无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它更为有效地促进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改变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开展竞赛性质的活动,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观点现象进行课堂辩论,或是通过帮助学生找原因,进而巩固学生良好的成就动机和改变学生不合理的成就动机。为防止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述一些励志的文学故事,朗诵激昂的散文与诗歌,介绍几本鼓励人心的书籍,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些思考,阐述的观点和方法并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积极灵活的实践。
  
  杜芳妃,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本文编校:舒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0757.htm